很多朋友对于台风的由来和台风的由来?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台风是一种热带风暴。热带风暴是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热带气旋,是热带海面受太阳直射,使海水温度升高,海水蒸发成水汽升空,而周围的较冷空气流入补充,然后再上升,如此循环,使整个气流不断扩大而形成的。台风产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要有广阔的高温、高湿的大气;第二,要有低层大气向中心聚合、高层向外扩散的初始扰动;第三,垂直方向的风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层空气的相对运动须很小;第四,要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转作用有利于气旋性旋涡的生成。
台风移动的方向和速度取决于作用于台风的动力由于副热带高气压的形状、位置、强度变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致使台风的移动路径并非规律一致而是变得多种多样。台风一般伴随着强风、暴雨,严重威胁人们生命财产,对于民生、农业、经济等部门会造成极大的冲击,是一大严重的天然灾害。
我国规定台风中心附近地面的最大风力达6~7级为热带低压;8~11级为台风;12级以上为强台风。袭击我国的台风以7~9月最为频繁。
2006年,《科技术语研究》刊登的王存忠、张斌《台风名词探源及其命名原则》一文中论及“台风一词的历史沿革”:在古代,人们把台风叫飓风,到了明末清初才开始使用飙风这一名称。1956年,飙风简化为台风,飓风的意义就转为寒潮大风或非台风性大风的统称。
关于台风的来历,有两类说法。第一类是“转音说”,包括三种:一是由广东话“大风”演变而来;二是由闽南话“风筛”演变而来;三是荷兰人***期间根据希腊史诗《神权史》中的人物泰丰而命名。第二类是“源地说”,也就是根据台风的来源地赋予其名称。
发源于中国,在我国历史上最早使用“台风”这个名字是在明末清初。南朝刘宋、沈怀远著的《南越志》中有写:“飓者,具四方之风也。《福建省志》记载:“风大而烈者为飓,又甚者为台。飓常骤发,台则有渐。飓或瞬发倏止,台则连日夜或数日而止。大约正二三月发者为飓,五六七八月发者为台”。”当时台湾及东南亚就已经有西方殖民生活,将外文词typhoon带到了台湾,音译“台风”传至中国。此外,我国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曾认为英文的typhoon是中文“台风”的音译。而之所以叫“台风”是因为大陆人看到登陆的台风都来自于台湾方向,于是就称台风。至于说现在为什么不叫飓风,那是因为20世纪中国参照国际标准规范命名。
纵观整个夏季从台风“温比亚”到“山竹”让人们不禁产生好奇台风到底是如何命名的呢?
台风(Typhoon),指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26℃以上广阔海面上的热带气旋
关于“台风”的来历,有两类说法。第一类是“转音说”,包括三种:一是由广东话“大风”演变而来;二是由闽南话“风台”演变而来;三是荷兰人***期间根据希腊史诗《神权史》中的人物泰丰Typhoon命名。第二类是“源地说”,由于台湾位于太平洋和南海大部分台风北上的路径要冲,很多台风都是穿过台湾海峡进入大陆的,所以称为台风。“台风”是音译词,英文中typhoon是根据中文粤语发音toifong音译至英文,再进入普通话词汇中的。
typhoon在美语中指发生在西太平洋或印度洋的热带暴风。若追溯其语源,也许很少有单词能像typhoon一样表明汉语、***语、东印度语和希腊语的多国语言背景。希腊单词typhon既是风神的姓名又是意为“旋风,台风”的普通名词,被借入到***语(就象在中世纪时许多希腊语单词进入***语一样,那时,***人的学问保存了古典的风格,同时在把它传向欧洲时又有所扩充)。Tufan,希腊语的***语形式,传入到了印度人使用的语言,11世纪时讲***语的***入侵者在印度定居下来。这样,***语单词的衍生,从印度语言进入英语(最早记载于1588年),并以如touffon和tufan的形式出现于英语中,最先特指印度的猛烈风暴。在中国,给了热带风暴的另一个单词-台风。汉语单词的广东语形式toifung同我们的***语借用词相近,最早以tuffoon的形式于1699年载入英语,各种形式合并在一起最后变成了typhoon。
台风发源于热带海面,那里温度高,大量的海水被蒸发到了空中,形成一个低气压中心。随着气压的变化和地球自身的运动,流入的空气也旋转起来,形成一个逆时针旋转的空气漩涡,这就是热带气旋。只要气温不下降,这个热带气旋就会越来越强大,最后形成了台风。
台风名字的由来:台风,即热带气旋。热带气旋可以发展成强热带风暴,再继续加强就发展成台风。
为了区分热带气旋,有必要给它们单独取个名字。最早是根据热带气旋的位置即中心所处的经纬度来区分热带气旋,这种办法相当麻烦,往往难如人意。到19世纪初叶,一些讲西班牙语的加勒比海岛屿根据飓风登陆的圣历时间命名飓风。19世纪末,澳大利亚预报员克里门·***用他讨厌的政客的名字为热带气旋命名。后来,军事部门根据英文单词的首字母顺序来命名热带气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人用女性的名字给热带气旋命名。20世纪70年代末,应美国女权运动组织的要求,扩充了命名表,用男性和女性的名字命名。在口语和书面交流中,特别在警报中,人们逐渐接受了使用命名表的优点。
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在世界气象组织各区域热带气旋委员会协调下,热带气旋的命名走向国际化。通常由指定的气象中心负责按字母顺序依次为热带气旋命名。有的地区命名表循环使用,有的地区时常制定新的命名表。
为避免各路神仙各自起名,造成台风称谓混乱,1997年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统一命名规则,2000年1月1日起实施新的热带气旋命名***,即西北太平洋及南中国海台风的名字,由国际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的14个东亚区内的国家或地区各提供10个名字,共计140个备用,分为5组排序逐一使用,然后再循环使用。如果某个热带气旋声名狼藉,比如造成了严重伤亡或带来巨大财产损失,则将该热带气旋的名字从命名表中剔除,代之以同性别的另一个名字,并且第一个字母要相同。
有趣的是,目前所使用的台风名称很少有灾难的含义,大多具有文雅、和平之意,似乎与台风灾害不大协调。有关专家认为,台风不仅仅会带来狂风骤雨,有时也会造福人类。高温酷暑季节,台风的光临可解除干旱和酷热,对于解除盛夏伏旱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起个文雅的名字也无妨。
附:140个台风命名(英文与中文并列,这里省略了英文名)
来源IIIIIIIVV——组别
柬埔寨达维康妮娜基莉科罗旺莎莉嘉
中国龙王玉兔风神杜鹃海马
朝鲜鸿雁桃芝海鸥彩虹米雷
中国香港启德万宜凤凰彩云马鞍
日本天秤天兔北冕巨爵蝎虎
老挝布拉万帕布巴蓬凯萨娜洛坦
中国澳门珍珠蝴蝶黄蜂芭玛梅花
马来西亚杰拉华圣帕鹦鹉茉莉苗柏
密克罗尼西亚艾云尼菲特森垃克尼伯特南玛都
菲律宾碧利斯丹娜丝黑格比卢碧塔拉斯
韩国格美百合蔷薇银河奥鹿
泰国派比安韦帕米克拉妮妲玫瑰
美国玛莉亚范斯高海高斯奥麦斯洛克
越南桑美利奇马巴威康森桑卡
柬埔寨宝霞罗莎美莎克灿都纳沙
中国悟空海燕海神电母海棠
朝鲜清松杨柳红霞蒲公英尼格
中国香港珊珊玲玲白海豚狮子山榕树
日本摩羯剑鱼鲸鱼圆规天鹰
老挝象神法茜灿鸿南川麦莎
中国澳门贝碧嘉琵琶莲花玛瑙珊瑚
马来西亚温比亚塔巴浪卡莫兰蒂玛娃
密克罗尼西亚苏力米娜苏迪罗凡比亚古超
菲律宾西马仑海贝思莫拉菲***卡泰利
韩国飞燕浣熊天鹅鲇鱼彩蝶
泰国榴梿威马逊莫拉克暹芭卡努
美国尤特麦德姆艾涛艾利韦森特
越南潭美夏浪环高桑达苏拉
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