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相信到目前为止很多朋友对于弱冠中的贯是指什么意思和弱冠解释和意思不太懂,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弱冠中的贯是指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点,文章篇幅可能较长,大家耐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弱冠中的冠是指“冠礼”的意思。
古代的时候汉族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
在当代社会,每当青少年年满十八岁之时,很多地方都会为他们举办成人礼。成人礼并非当今社会的新鲜产物,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属于中国礼仪文化的一部分,延续了一千多年,才逐渐演变成我们今天所见的成人礼。
中国作为一个礼仪之邦,在礼仪方面极为重视,所以礼仪文化也是极为繁琐的。我们来谈谈古代的成人礼, 成人礼是少男少女到成人年龄时举行的象征迈向成人阶段的仪式。古代社会流行着“男子二十弱冠,女子十五及笄”,这象征着一个人从孩童、少年进入了成人、自我成熟的新阶段。其中的弱冠指的是指古代男子在年满20岁之时要举行冠礼;而及笄,指的是古代汉族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
那成人礼上都有哪些讲究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男子的成人礼——冠礼。冠礼起源于周朝时期,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男子举办这项礼仪之时须年满二十岁,通常情况下,冠礼要在“家庙”之中举行,并且在正堂东边还需搭建设施,称之为“东房”,需要身穿古制所规定的汉服举行冠礼,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要求。冠礼仪程分别为:幞头、帽、巾。行礼动作方面,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手藏在袖子中,举手加额,鞠躬到九十度,随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其次是女子的成人礼——笄礼。古代时候及笄礼包括以下步骤:迎宾、就位、开礼、笄者就位、宾盥、初加、一拜、二加。笄礼作为女孩子的成人礼,即当女孩子年满十五岁的时候,就要受笄,在行笄礼之时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然后用一块黑布将发髻包住,随即以簪插定发髻。同时也表示女孩子到了出嫁的年龄,比如“年已及笄”。
意思:古代男子二十岁为成人,进入二十岁后要行加冠礼,因二十岁的年纪身体尚未强壮,故名。后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拼音:ruòguàn
例句: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出处:孔颖达疏:“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后遂称男子二十岁或二十几岁的年龄为弱冠。
与弱冠相似的年龄词:
1、及冠
拼音:jíguàn
意思:古代男子满二十岁时举行加冠的礼节,因称男子满二十岁为及冠。也指已到了成人的年龄。
出处:清昭连《啸亭杂录·军机大臣》:“其下役,皆选内府中之童子,惟司洒扫。旧例及冠时即更易。”
2、未冠
拼音:wèiguàn
意思:.古礼男子年二十而加冠。故未满二十岁为“未冠”。
出处:《周礼·天官·冢宰》“内竖倍寺人之数”汉郑玄注:“竖,未冠者之官名。”《新唐书·车服志》:“未冠者童子髻。”
3、冠岁
拼音: guànsuì
意思: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因称二十岁为冠岁。
出处:南朝梁江淹《齐太祖高皇帝诔》:“於铄冠岁,腾华流艺。”《旧唐书·崔胤传》:“冠岁名升甲乙,壮年位列於公卿。”
弱冠是古代年龄称谓,指男子二十岁的年龄。
古代男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古代年龄称谓: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