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人性本善,孟子人性本善,荀子人性本恶?

  • 生活
  • 2023-05-05 16:45

大家好,关于孟子人性本善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孟子人性本善,荀子人性本恶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

孟子文言文人性本善

孟子说,人性善。《孟子·告子上》中,孟子提出“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则;民之秉彝也,好是懿德。”等观点,

翻译:孟子说:“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但是,也无所谓向上流向下流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人的可以迫使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

解析: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孟子的雄辩风范。随口接过论敌的论据而加以发挥,以水为喻就以水为喻。就好比我们格斗时说,你用刀咱们就用刀,你用枪咱们就用枪。欲擒故纵,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平?”一语杀入穴道,只需要轻轻一转,其论证便坚不可移,使读者读来,不得不束手就擒。于是,我们便都是性善论者了。

孟子的性善论是怎样的?

孟轲(约前371—前289),邹(今山东邹县)人,他虽然有贵族血统,但幼年丧父,家境贫苦。孟子自称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私淑弟子。孔子死后,儒家很不景气,当时朱杨、墨子的学说则很有市场。孟子曾讲:“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巫民,充塞仁义也。”孟子将自己视为孔学的正宗传人,立志恢复儒学。

孟子十分热衷于政治,自视甚高,曾夸下海山东邹城孟庙口:“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曾以他的仁政学说游说诸侯。但是战国时代,各国都追求富国强兵,没有哪个国君去理会他的“仁义之道”,使他的政治理想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只得像孔子那样退居讲学。

孟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最大贡献是提出性善说。孟子的性善说为儒家的仁政学说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而使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得以进一步发展。

关于人性问题,早在春秋时代就已经提出来了,孔子曾说:“性相近,习相远也”,但对于人性善恶问题却没有加以具体说明。到了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国之间争夺激烈,向时阶级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深化。这就迫使思想家开始探索人的本质问题。这是人类从对自然的探索进而到对人类自身特点进行研究的尝试,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大进步。当时涌现了几种不同的人性论,有人主张性好利说、有人主张“性无善无不善”说,等等。针对这些主张,孟子提出了性善论。

孟子性善论的核心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人人都有不忍心伤害别人之心。围绕“不忍人之心”,还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如一个小孩爬到井边,马上就要掉下去。此时一个人突然出现在小孩身边,这个人会下意识地上前一把抓住小孩。在这一刹那,救孩子的人没有明确动机,救孩子既不是为了结交孩子的父母,也不是想到什么名誉,更不是厌恶小孩的惨叫声,而是一种本能行为。这种本能是以“不忍人之心”为根底的,说明人本质上是善的。

孟子说,人性善是人与生俱来的。孟子称它为善端。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就在于人有自觉的道德观念,而禽兽没有,“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有之”,意思是,人人都有善的萌芽,君子能保持发展它,小人不能保持,就丧失它。人类的基本道德有四种,即“四德”——仁、义、礼、智。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这“四端”与生俱来,就像人生来都有四肢一样,人人都是相同的。有人不能成为善人,不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不是由于人的本质上有差别,只是由于这些人不去努力培养、扩充这些“善端”。他用一个比喻说,山上的树木照它的本性,都能成材,但是临近城市的山经常是光秃秃的,因为经常遭到砍伐,妨碍了树木的正常生长。人性虽然有善端,但也需要不断地培养,否则,天天有斧子砍伐,受坏人教唆,好人也会变成坏人。所以孟子把那些努力磨炼自身道德品格,保住“善性”的人叫“君子”;放任自流,失去“善性”的人叫“小人”。

孟子的性善论是一种先天的道德论,是抽象的人性论,他的观点在当时就遭到告子的批评。告子主张人们不是生来就具有善性的,所谓善性是后来经过社会环境和教育被塑造而成的。告子还认为人性好像水,“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向哪边引导,它就往哪边流去;又说“食色性也”,人性生来都有饮食和男女的欲望,和动物差不多。告子说这些话的目的,在于批判孟子的所谓先天的道德论,强调道德是后天习得的。告子在关于道德的起源问题上,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与孟子的人性论是完全对立的。

告子虽然指出人的道德品质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但他过于强调了人的自然属性,而忽略人的社会属性,即人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而错误地把社会的人降低到自然人的水平,所以才推导出人的本性只是食色的本能要求。孟子在这一点上,指出告子混淆了人和动物的区别,认为人有道德观念,是人同禽兽的一种区别。孟子强调人的社会属性,把人性与道德品质融为一体,提高了人的价值,比“食色性也”这种把人和动物等同的看法又深刻了一步。

孟子所提倡的道德伦理与孔子相比,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和发展。孟子的伦理范畴除了仁、义、礼、智四德外,还有忠、信等等。孟子的新贡献主要在于把伦理范畴与人性善连接在一起,强调人伦关系都是发自人的本能,孝亲、忠君、敬长等等伦理行为都是发自人的“四端”和内心,不是外力强加给每个人的。就这一点而论,在儒家乃至中国患想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孟子的性善说,把道德伦理说成是自发的,而不是外力强制,这种学说便于统治阶级用来统治人民。因此宋朝以后他的性善说几乎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共同尊奉的正统的人性论,孟子的著作被列为封建文人必读的经典,其本人也被封建统治者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为什么说“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是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在这本书中,一个重要思想便是“性善论”,读了《孟子》,我们就有必要认真思考一下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中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他认为人性之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

“性善论”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的看法,幼儿启蒙读物《三字经》中都有“人之初,性本善”的句子。我们都是在中国长大的,理应认同这个观点,当然中国文化中也有认为人性恶的观点,但,你看韩非,你看商鞅,认为人性需要约束,苛刻地约束人的行为,最终自食其果,不得善终。

人性为什么是善的呢?《孟子》同样给出了我们答案:“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这是人与动物不同的体现。

那“善”又是是什么意思?孟子将它称作“不忍人之心”,具体分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也就是说这个“善”是仁义礼智的源头,是符合天道的人的本性。“善”不仅仅是“善良”的意思。

刘备对阿斗说“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个善,难道就是要他儿子做好事?显然不是,而是要做正确的事,什么是正确的事?符合天地大道的事。人也是大自然的一份子,是天地酝酿的,因此,人性必须符合天性,符合天性是正确的,正确就是“善”。“人之初,性本善”这个善也是指的这种人自然而然地具有的“赤子之心”。

还有一个问题:人性善,那为什么还有种种丑恶的事发生在某些“人”身上?难道他们不是“人”吗?他们当然是人,只不过他们在做那些丑恶之事时本性被遮蔽了,人总是生活在人类的社会中,是社会人,而社会是人工创造的,这就难免有违背自然的地方,这样的话,如果长时间沉沦于滚滚红尘之中,便会迷了心窍,遮了本心,做出违背自己本心的事,这些其实不是他们真正想干的事。这个时候就需要回归本心,即《孟子》中说的“求其放心”和“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人善的本性是遮不住的,总会显露的,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穷凶极恶的人在死的时候忽然就变得很良善,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人的建筑不用铁钉,用木,用竹,讲究“园在林中,林在园中”,其实就是为了最求最本真人性,这就是“雅”。当然了,绘画、书法、服饰、饮食等等也都最求的是这个境界。有最求的人喜欢去登山,去远行,去融入自然,“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行到路尽出,坐看云起时”,其实他们都是去洗澡了,给精神洗澡,把本是善的人性从尘世的积垢中洗出来。有些“致人”、“真人”甚至一如山林再不回头,“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这就是为了最寻人性的固有的天然的未被遮蔽的“善”啊!这些人身上表现出的未受尘世沾染的人性才是人的本性啊。

而现在各种衣食住行的东西都是机器做的,失去了天然的本性,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而不去“洗洗澡”,就可能遮蔽了“赤子之心”,所以有些人就会做出古人想都想不出的离奇的事,造成极不好的影响。这些事的存在不是人性使然,而是环境使然。所以,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更要“时时常拂拭,勿使惹尘埃”,养好我们的“浩然之气”,守住内心的“善”。

心中的“善”就像含苞待放的花,需要呵护和关爱才能***。

孟子是如何证明人性本善的?

人性本善是儒学的理论基础。《中庸》说: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只有上天赋于我们的本性是善的,所以才有“率性谓之道”。如果人的天赋本性是恶的,圣人也不敢教我们率性而为了。正因为如此,证明“人性本善”这一命题为真就非常必要。但是,真正想去证明“人性本善”的先哲并不多,孟子就是最早,恐怕也是唯一的一个。

孟子真正试图证明人性本善的论述集中体现在《告子》一章中。但有很多人,包括我在内,读完此章后都认为孟子的证明并不成立。后想起《离娄》中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一句,突然明白了孟子对于人性本善这一论点的立论依据:孟子对于“人”的定义与我们所理解的“人”的含义不同。

我们所理解的“人”都是从生理意义上去理解的。他们都有血有肉,有各种欲求,会做好事,也会做坏事。从这个角度来看“人”,说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都不全面。但孟子所理解的人是从道德角度来定义的。他觉的,人与禽兽的差别是很小的。为什么我们“人”能称之为人而禽兽不能称之为人呢?就是因为我们具有仁、义、礼、智、信等这些只有人才具有的“人性”。这些个“人性”,当然都是善的。反过来说,如果你不具备这些“人性”,你压根儿就不能称其为“人”了,而只能算禽兽。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骂一个人坏到极致,往往说,他简直没人味儿了,没人性了,或者说,他是个衣冠禽兽!我们在这样说的时候,其实和孟子想的是一样的:只有具备了基本的“人性”的人才能称其“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的“人性”必然是善的。这便是孟子“人性本善”的立论依据。

简述孟子为什么认为人性本善

从中国哲学来说,对人性的定义有几种。主要在孟子里有记载。在孟子一书中,记载了告子的人性无善无恶论、公都子的人可以为善可以为恶论等。孟子是一个具有平治天下责任担当的哲学家,他希望改造人性,提升人的道德境界,所以,他认为人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有天生具有的良知,具有四种善的开端。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孟子认为,每个人在道德的起始阶段是平等的,普通人也可以成为尧舜禹那样的圣贤。那么为什么绝大多数人没有成为圣贤呢?孟子解释说,人的四端,只是一种向善的可能,而不是纯善,如果你自己不加努力保存善心,或者是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那么就可能失去了善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孟子主张每个人都要进行反思和道德提升。

那么,孟子是如何论证人性是善的呢?孟子举了一个我们生活中的例子,不高深,但是很有说服力。孟子说,当我们看到一个孩子马上要掉到水井里面去的时候,我们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去救他。什么原因呢?孟子说,我们既不是要讨好孩子的父母,也不是要别人来夸我们,而是那一瞬间人的良知和良能在起作用,这个良知就是良心。而良心就是人性善的内在根据和理论基础!

人性本善是谁提出的?

人性本善是孟子提出的。

“人性本善”最早由孟子提出。他曾劝导滕国太子滕文公,希望他能做尧舜那样的圣人。这话一说出来,滕文公没什么信心,觉得把自己和尧舜那样的圣人相提并论十分惶恐。

孟子为鼓励滕文公,表达了自己“人性本善”的思想:人与生俱来的就是善良的本性,只是有些人被环境所诱惑,被私欲遮盖了双眼,不能守护自己的本心,由此才生了恶习。

“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观点的人分别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荀子的情性观与早期儒家《性自命出》一派的思想有关。然而性自命出以“情”为天的观念引出的是自然主义、情感主义的生存论调。荀子没有沿着这一个路向发展,这是因为,他认为天然禀赋的性情是恶的。因而顺应他的发展,将引起人与人的争夺,贼杀,导致社会的混乱,这就是性恶论。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