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宛麦18和宛麦19多少钱一袋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泼水节的由来
相传在很古很古的时候,有一个凶狠残暴的火魔统治着大地。人们对他恨之入骨,都想把他除掉,可是谁也想不出好办法。因此,他就更加为所欲为,气焰越来越嚣张。
火魔有七个女儿,个个都长得很美丽,性格也都很善良,而且还很聪明、勇敢。她们非常同情和关心受苦受压迫的人们,和劳苦人一样对她们的父亲恨之入骨。她们也想为民除害,杀死她们的父亲,但是不知怎样下手。后来弥勒佛告诉她们,要杀死火魔,必须首先从他的头上拔下一根头发,可以用这根头发,把他勒死。
这个任务首先由七姑娘来完成。别看她年龄最小,但她是最勇敢的,而且手脚也最利索。在一天夜里,火魔刚刚睡熟,一阵阵发出雷一样的鼾声。暗暗地盯着火魔的七姑娘一看时机已到,立即从火魔头上拔下了一根根长的头发。接着用头发狠狠地勒住了火魔的脖子。这个办法真灵,没容火魔挣扎,他的头便掉下来了。可是又出现了新问题,火魔的头到处乱滚,滚到那里,那里就燃起大火。这怎么得了,这照样会使人们受到祸害。因此,这又慌了七位姐妹。她们轮流着把火魔的头抱着,决不让它落在地上,以免使人遭祸。火魔的头这样长期地被抱着,累得七姐妹面容憔悴,全身是污垢。七姐妹只好轮流着用水冲洗身体。不知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火魔的头变得干瘪了,渐渐失去发散火的性能,进而逐渐破裂,变成了尘末。七姐妹才解脱了那繁重的负担。为了纪念这大义灭亲的七姐妹,每年的四月十三日至十五日,傣族人就互相往对方的头上泼水。久而久之,这就成了傣族人民一年一度表示祈福的仪式——泼水节
最佳答案傣族泼水节
泼水节,是使用傣历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等民族的年节。傣族的泼水节最热闹,影响最大。泼水节是傣历的新年,是傣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公历4月11号左右,为期三至四天,头两天为送旧,后两天为迎新。
一般认为,泼水节源于印度,是婆罗门教的一种古老宗教仪式。后被佛教所吸收,距今大约七百年,经缅甸,随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云南傣族地区。
傣历新年,称为“宛麦”、“宛恼”和“麦帕雅晚玛”。“宛麦”是辞旧岁之日。泼水是傣历新年最古老、最富有情趣、最主要的有项活动,在“宛恼”这一天举行。人们先到佛寺浴佛后,才能相互泼水。开始泼水时,彬彬有礼,姑娘们提着一小桶掺有香水的凉水,用树枝蘸水向长者、来宾脖后轻轻泼洒,以表示祝福,这是礼节性的泼水。泼水进入***时,男女青年互相追逐泼水,满瓢、满盆的水,在追逐中泼向对方。“水花放,傣家狂”,泼水节成了狂欢的节日,平时彬彬有礼的傣家少女,顿时活跃起来,不甘示弱的与小伙子展开对泼。水花在空中飞舞,传递着吉祥与祝福。
赶摆与丢包是泼水节的重要活动之一,在新年的第一天举行。赶摆也是野外联欢活动。丢包是傣族未婚青年在节日期间最为浪漫而含蓄的活动。姑娘手中的花包,是她们精心***的,花包内装有棉籽或绵纸,四角和中心缀着五条花穗,这是姑娘传情的信物,所以称为丢包传情。丢包开始时男女青年分为两个阵营,相距三四十步。起初,姑娘们似乎无目的把花包丢向对方,要是小伙子接不住姑娘丢来的花包,就把事先准备好的鲜花插在姑娘的孔雀髻上,姑娘接不住小伙子丢来的包,又把鲜花插在小伙子的胸前。渐渐的,姑娘与小伙子有了默契,相互选中了,姑娘手中的花包会准却的丢向目标,小伙子也会稳稳的把花包接在手里。飞舞的花包,含蓄的传递着傣家青年男女纯洁的情感,浪漫的表达着傣家青年追求恋人的方式。
赛龙舟,是泼水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一般在新年的第二天举行。西双版纳澜沧江的赛龙舟最热闹、最精彩。赛龙舟是傣历新年节日活动中场面最壮观、最激动人心的一项活动,它把泼水节推向***。
泼水节,是傣族风情的集中展示的节日,是一个狂欢的节日,是参与性很强的节日。如果你想充分了解傣族的民俗风情,不妨亲自来感受一下这狂欢的泼水节。
泼水节,是使用傣历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等民族的年节。傣族的泼水节最热闹,影响最大。泼水节是傣历的新年,是傣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公历4月11号左右,为期三至四天,头两天为送旧,后两天为迎新。
一般认为,泼水节源于印度,是婆罗门教的一种古老宗教仪式。后被佛教所吸收,距今大约七百年,经缅甸,随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云南傣族地区。
傣历新年,称为“宛麦”、“宛恼”和“麦帕雅晚玛”。“宛麦”是辞旧岁之日。泼水是傣历新年最古老、最富有情趣、最主要的有项活动,在“宛恼”这一天举行。人们先到佛寺浴佛后,才能相互泼水。开始泼水时,彬彬有礼,姑娘们提着一小桶掺有香水的凉水,用树枝蘸水向长者、来宾脖后轻轻泼洒,以表示祝福,这是礼节性的泼水。泼水进入***时,男女青年互相追逐泼水,满瓢、满盆的水,在追逐中泼向对方。“水花放,傣家狂”,泼水节成了狂欢的节日,平时彬彬有礼的傣家少女,顿时活跃起来,不甘示弱的与小伙子展开对泼。水花在空中飞舞,传递着吉祥与祝福。
赶摆与丢包是泼水节的重要活动之一,在新年的第一天举行。赶摆也是野外联欢活动。丢包是傣族未婚青年在节日期间最为浪漫而含蓄的活动。姑娘手中的花包,是她们精心***的,花包内装有棉籽或绵纸,四角和中心缀着五条花穗,这是姑娘传情的信物,所以称为丢包传情。丢包开始时男女青年分为两个阵营,相距三四十步。起初,姑娘们似乎无目的把花包丢向对方,要是小伙子接不住姑娘丢来的花包,就把事先准备好的鲜花插在姑娘的孔雀髻上,姑娘接不住小伙子丢来的包,又把鲜花插在小伙子的胸前。渐渐的,姑娘与小伙子有了默契,相互选中了,姑娘手中的花包会准却的丢向目标,小伙子也会稳稳的把花包接在手里。飞舞的花包,含蓄的传递着傣家青年男女纯洁的情感,浪漫的表达着傣家青年追求恋人的方式。
赛龙舟,是泼水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一般在新年的第二天举行。西双版纳澜沧江的赛龙舟最热闹、最精彩。赛龙舟是傣历新年节日活动中场面最壮观、最激动人心的一项活动,它把泼水节推向***。
泼水节,是傣族风情的集中展示的节日,是一个狂欢的节日,是参与性很强的节日。如果你想充分了解傣族的民俗风情,不妨亲自感受一下这狂欢的泼水节。
本区包括河北省中南部,山西省晋南地区,陕西省关中地区,甘肃省天水地区,以及河南、安徽、江苏三省淮河以北地区。本区虽然幅员辽阔,但生态差异相对较小。本区是中国小麦的主要产区,常年种植小麦1200.0万~1333.3万hm2,约占全国小麦总面积的40%~44%;小麦总产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5%~51%左右。本区有4个省级科研单位,3个高等农业院校,以及10余个地(市)级单位从事小麦育种,还涌现出一批农民育种家,因此,本区育成的新品种多,品种的丰产潜力提高快,品种更换较快,近50年来共实现了7次品种更换。
20世纪50年代以前全部种植地方品种。本区小麦地方品种类型丰富,分为普通类、圆颖多花类和拟密穗类3大类,北方冬麦区总计的18个型中,本区就具有16个(钱曼懋,1980)。其中圆颖多花类为中国所特有,分布在豫西。这一类有5型:①长曲芒长方穗的如平原50、出山豹;②短曲芒棍棒穗的如张飞胡;③全无芒纺锤穗的如亮光头、爪子牙;④塔形穗的如镇平苦麦;⑤分枝穗的如小佛手。拟密穗类为地方品种中丰产性较好的,其中的蚂蚱麦(陕西)、蚰子麦(山东)、扁穗麦(胶东)等成了中国北方小麦育种的基础亲本。50年代中期进行了地方良种评选,各省评出了一批优良地方品种,并从地方品种中系选出一批改良品种。地方品种主要有河南北部的辉县红,南部的固始三月黄、内乡白火麦,山东的扁穗麦,陕西的蚂蚱麦等。系选的主要有徐州438、石特14、文登扁穗、黄县大粒半芒、齐大195、开封124、泾阳302等。这些品种推广后成为本区的第一次良种普及。
50年代中后期,杂交育成的小麦品种迅速推广。碧蚂1号由于抗条锈病、丰产且适应性好,到1959年在本区年种植面积便达533.3万hm2,在全国达600.0万hm2,成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同时推广的还有碧蚂4号、西农6028、石家庄407等。南大2419抗吸浆虫,在本区南部推广。早洋麦在本区北部推广。地方品种及其系选品种则退居到瘠薄山区种植。这是本区第二次品种更换。
60年代中期,先后推广了一批抗条锈病生理小种的小麦新品种。济南2号适应性广,耐寒性较强,在本区北部水、旱地都有种植,年种植面积曾达200万hm2。北京8号和石家庄54同时在本区北部推广,年种植面积各自都在100万hm2以上。本区南部主要推广内乡5号。它大穗大粒,丰产性和适应性都好,年种植面积曾达133.3万hm2。南部同时推广的还有内乡36。在此期间,从意大利引进的偏春性品种阿夫、阿勃开始在本区推广。由于丰产性和抗锈性好,它们与内乡5号、济南2号、北京8号等相配合成了本区第三次品种更换的主体品种群。同时,这次品种更换以实行品种搭配和品种组合为特点,实现了较为合理的品种布局。例如,河北省中南部和山西省南部以石家庄号、北京8号为主;山东省以济南号、北京8号为主;江苏省淮北以徐州号、济南号为主;安徽省淮北以济南号、内乡5号、阿夫为主;河南省以阿夫、北京8号、济南2号、内乡号、郑州号为主;陕西省关中地区及甘肃省天水地区以阿勃、陕农号为主(庄巧生,2003)。这时已显示出本区育种力量较强,小麦育种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期开始,随着条锈菌生理小种条中13、条中17和条中18的出现,本区又陆续推广了一批抗条锈的新品种。其中最突出的当属泰山1号,它综合性状好,分蘖成穗多,迅速普及本区,1979年种植面积达373.3万hm2,成为在推广面积上仅次于碧蚂1号和南大2419的我国第三大小麦品种。丰产3号和矮丰3号也是这一时期重点推广的品种。它们秆粗、穗大,丰产性好,最大年种植面积分别达186.0万hm2和33.3万hm2。博爱7023是阿夫系选育成的品种,郑引1号是意大利的品系st1472/506。二者均因穗大多花,耐肥抗倒,抗条锈病而在本区很快推广,最大种植面积二者均达133.3万hm2。济南9号抗条锈病和干热风,在山东取代了济南2号;徐州14耐旱、耐瘠,适应性广,在本区东南部发展较快,二者分别曾达最高66.6万hm2。泰山4号株型紧凑,抗倒、抗锈。蚰包丰产性好,曾创下8262kg/hm2的高产纪录。上述这些品种是本区第四次品种更换的主体品种。这次品种更换的特点是更换过程交错进行,但总趋势是品种的株高降低幅度较大,丰产性和稳产性又前进了一步。
80年代初期,泰山1号、丰产3号、矮丰3号、博爱7023、郑引1号等仍在生产上种植。与此同时,推广了以百农3217、济南13、山农辐63为主的新品种。80年代后半期又推广了陕7859、徐州21、冀麦26等新品种。百农3217是80年代全国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1984年曾达200.0万hm2。济南13是80年代第二大品种,产量高而稳,1985年面积达139.2万hm2。山农辐63千粒重高且稳,1983年面积达115.4万hm2。陕7859在豫中和苏皖北部1990年达117.8万hm2。徐州21主要在豫中和苏皖北,1988年达80.0万hm2。冀麦26早熟,耐干热风,是80年代冀中南部主体品种,1990年面积达80.0万hm2。这一时期面积较大的品种还有鲁麦1号,它耐肥水,兼抗三种锈病和白粉病,1988年在鲁中南和苏、皖北部种植66.6万hm2。豫麦2号和豫麦7号,曾分别于1985年达73.3万hm2和1987年达80.6万hm2。小偃6号是80年代陕西关中地区的主体品种,曾发展到河南等省,年种植面积一度达66.6万hm2,因稳产、质佳,至90年代生产上仍在使用,成为我国在生产上使用时间长的小麦品种之一。晋麦21在晋南,西安8号在本麦区西部和鲁麦7号在本麦区东部,于80年代后期年种植面积分别达到71.0万hm2,64.0万hm2和59.3万hm2。此外,宛7107是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河南南阳地区的主体品种,1987年面积达56.4万hm2。上述这些品种的推广实现了本区第5次品种更换。这一时期新品种的特点是有相当一部分品种有1B/1R易位系为亲本育成。另外,推广的品种数量多,各地都利用了一批更适应于本地的品种。80年代后期,条锈菌生理小种再次发生变化,条中29号渐成为优势小种。在1990年条锈病和白粉病大流行后,含有1B/1R易位系血统的品种大都失去了抗锈性而被淘汰。90年代初期,除西安8号、陕7859、冀麦26、鲁麦1号、豫麦2号、百农3217、宛7107、徐州21等继续使用外,推广了以冀麦30、豫麦13、豫麦18、鲁麦14、鲁麦15、鲁215953、晋麦33为主体的一批新品种。冀麦30集抗寒、早熟、抗病、高产于一体,发展很快,1991年面积达120.0万hm2。鲁麦14群体调节力强,抗病性好,1992年达125.3万hm2。鲁麦15适套种,1993年达89.3万hm2。鲁215953后期根系活力好,占北方第一个吨粮县山东省桓台县小麦面积的90%。豫麦13高产、稳产、熟相好,1992年面积达106.7万hm2,是河南省第六次品种更换的主体品种之一。豫麦18产量三要素较协调,面积自1994年开始便在100万hm2以上,至1998年达219.2万hm2,是黄淮麦区第六次以至第七次品种更换的主体品种之一。晋麦33是旱地使用的良种,1992—1994年面积都在26.6万hm2以上。除以上品种外,90年代前期陕7859、百农3217、济南13等面积仍有53.3万hm2;鲁麦1号、鲁麦7号、鲁麦12、鲁215953、豫麦2号、豫麦10号、豫麦13、豫麦17、宛7107、博爱74-22,徐州21、冀麦31等都曾达33.3万hm2以上。这是第六次品种更换。
90年代中期以来,本区又育成一大批更加丰产、抗病、抗逆的品种,如河南省的豫麦21、豫麦41、豫麦49、豫麦54;山东省的鲁麦21、鲁麦22、鲁麦23、莱州953、济南16、济南17(优质麦);河北省的冀麦36、冀麦38、石4185、衡水4041;陕西关中的陕229;晋南的晋麦45、晋麦47;苏北、皖北的皖麦19、徐州24、徐州25及引进的豫麦18、陕229。由于这些品种为主体的扩大推广,在90年代后期基本形成了本区小麦的第七次品种更换。
傣族的历史悠久,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尤以傣历、傣文和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著称于世。早在一千多年前,傣族的先民就在贝叶、绵纸上写下了许多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小说、诗歌等,仅用傣文写的长诗就有550馀部。《召树屯与楠木诺娜》、《葫芦信》等是其代表作,被改编成电影、戏剧等,深受群众的喜爱。傣族的舞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动作为多类比和美化动物的举止,如流行广泛的“孔雀舞”、“象脚鼓舞”等。傣族的音乐悦耳动听,除了为舞蹈伴奏外,常与诗歌相结合。雕刻、绘画也具有鲜明的特点。傣族信仰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区,佛塔和佛寺随处可见。傣族民居——竹楼,是我国现存最典型的干栏式建筑,造型古雅别致,住在里面清凉舒爽。傣族男子有纹身的习俗,表示勇敢、美观,亦能吸引异性的爱慕。
历史文化
泼水节传说民间传说,远古时候,傣族居住的地方遭受一一场灾难。夏无雨,春无风,秋无艳阳,淫雨满冬。需晴不晴,需雨不雨,四季相淆,庄稼无法种,田荒地芜,人畜遭疫,人类面临灭顶之灾。那个被人们称为帕雅晚的人,见到如此光景,决心到天庭弄清原由,禀告天王英达提拉。他以4块木板作成翅膀,腾空而起,冲入天庭,将人间遇到的灾难报告了天王英达提拉。项达提瓣闻状一查,知道是负责掌管风、雷、电、雨、晴、阴的天神捧玛点达拉乍无视捧玛乍制定的旱、雨、冷三季之规,凭借广大神通,蓄意作乱。而这个捧玛点达拉乍,法术高明,众天神均对他无可奈何。为惩处这个乱施***的天神,英达提拉装扮成一个英俊的小伙,到捧玛点达拉乍家里去串姑娘。被捧玛点达拉乍长期禁闭在深宫中的7位女儿,对这位英俊伙子一见钟情。英达提拉便将捧玛点达拉乍降灾人间,使人类面临灭顶之灾的实情相告,7位平日已对父王心情愤懑的善良姑娘,,决心大义灭亲,拯救人类。她们天天围在父王身边撒娇,探查他的生死秘诀。面对娇女,捧玛点达拉乍终于吐露了秘密:他不怕刀砍、箭射、也不怕火烧水淹,他怕的是自己头上的发丝。姑娘们探得秘密之后,将自己的父亲灌得酩酊大醉,乘机剪下他的一撮头发,***了一张“弓赛宰”(直译为心弦弓,褛必弦弓),他们刚把弓弦对准捧玛点达拉乍的脖子,他的头颅便倏然而落。然而捧玛点达拉乍的头是只魔头,落地喷头,火势冲天。7位姑娘见状,不顾安危扑向头颅抱于情中,魔火顿灭。为扑灭魔火,7位姑娘只好将魔头抱在怀中,不断轮换,直到头颅腐烂。姐妹每轮换一次,便互相泼一次水冲洗身上污迹,消除遗臭。捧玛点达拉乍死后,树鲁巴的麻哈捧重修历法,执掌风雨,使人间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传说,修订的历法是由帕雅晚于傣历六月托梦给他的父亲宣布的。因此,傣族便把公布新历法的六月作为辞旧迎新的年节。人们在欢度新年时,相互泼水,以此纪忘那7位大义灭亲的善良姑娘,并寓驱邪除污,求吉祥如意流传至今。傣历新年,一般要过三天或四天,通常称为“宛麦”、“宛恼”、“麦帕雅晚玛”。“宛麦”是辞旧岁之日,有些类似农历的除夕。这天,人们要打扫卫生,准备过年的食品,辞旧岁迎新年傣家傣族是西双版纳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有精巧的竹楼,优美的孔雀舞。傣族少女服饰精美、容姿秀丽、能歌善舞,是西双迷人的景致之一。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妇女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傣族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饭。******是将米装进新鲜的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特产,唐代就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非常丰富,仅水果就有110多种,这里动植物品种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1991年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正式向外界***,人们可以亲身游历大自然的宝库,体味浓郁的亚热带风情。爱水的傣族西双版纳傣族,是与水有缘的民族,称为水的民族。民谚说“泡沫跟着波浪漂,傣家跟着流水走”、“水创世,世靠水”。傣族心目中的水,是孕育万物的乳汁,是生命的血源。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中讲到,开天辟地的英叭天神,就是用水混合其他物质造成了地球。是水形成地,水是万物之源。在傣族的《回塔五蕴》医学论著中,把“巴他维塔都”(土)、“阿波塔都”(水)、“爹卓塔都”(火)、“佤约塔都”(风)解释为人体的物质本源。水在其中起胶合作用,起生命源泉的作用。傣族认识到水不仅有饮用、洗涤、航运、灌溉、带动水车等功能,还具有养育世间万物的作用。傣族与水有割不断的深情。傣族法典中规定:“建勐要有千条河。”丰富水源,是傣族选址建寨定居的重要条件之一。正如民谚说:“寨前渔,寨后猎,依山傍水把寨立”“无山不狩猎,无河不建寨”,所以,所有傣族村寨都傍水而建。傣族对水的依恋,还与风俗习惯和居住地气候有关。傣族过新年节时,有浴佛、泼水、划龙舟等活动,都离不开水;亚热带的高温,人们要一日几浴;傣族开水田种稻,灌溉也要水。傣族的生活离不开水。由于傣族把水视为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因而对饮水的洁净十分重视。傣族住地是靠近江河,但他们只把江河水用来沐浴、洗涤而不饮用。他们要另寻水源,修建水井,专供饮用。为防止污染,所有的水井都要修建井栏、井屋,防止污物落入井水内。不少水井还建有井塔,将井口围严实,仅留一个取水口,防止山水冲入井内。傣家竹楼上的水,也有“喃京”、“喃萨火”(饮水、用水)之分。“喃京”往往摆在屋檐内较高的地方;人们决不用“喃萨火”来做饭、烧开水、煮汤。傣家人很早就注意到防止水污染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污染,实在值得称道。旅游小贴士1、为防备蚊虫和强烈的日光,雨伞就不用说了,还需准备驱蚊和防晒用品,防中暑药(例如霍香正气胶囊)都是不可缺少的。2、游览时要尊重傣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3、西双版纳地区珠宝玉器较多,选购时需仔细甑别。4、赴缅甸等边境地区旅游,须特别注意安全和卫生。5,西双版纳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温暖宜人。最佳的旅游时间在10月至次年6月。年平均气温21℃,这里从来不下雪,即使在1月份,白天气温也很高。6,一定要带上足够凉快的T恤和短裤,最好带一件薄外套,因为早晚会有点凉,拖鞋是一定要准备的,到了那边基本上每天都穿拖鞋,运动鞋是绝对无法忍受的。7,得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千万不要包出租车去景点,出租司机一开始会给你个比较低的包车价,但是会强迫拉你去一些商业景点和购物场所,他们拉游客到这些地方都会有几十元的好处费,如果你坚决不去,他们会缩减你的行程,例如答应回来送你到机场,你如果没有去他们推荐的景点或购物场所,回城后肯定就会找各种理由不送你去机场了,但是车费绝对不会给你减。
民间工艺
一:民族织锦1、傣族通巴与花包通巴、即挎包。傣族通巴,以各色毛线、棉线为原料织制。包长30余厘米,宽20余厘米。包正面、侧面、后面。或织花卉鸟兽、或织几何图形,包底部缀有彩穗,色泽鲜艳美观,做工精细,包形小巧,民族特点鲜明,是深受游客喜爱的纪念性商品。产品除在本州销售外,已出口缅甸、老挝。花包,傣语称为“骂管”,本是青年男女娱乐、传情的玩具。歌舞餐厅将丢包活动搬上舞台以后,花包随之变成小巧玲珑的纪念品,深受游客喜爱。曼景兰等地的傣族妇女,抓住机遇进行花包生产,使花包进入旅游商品市场。2、民族服装美观、素雅简洁的傣族女装;绣有各色图案、镶有银饰品的哈尼族、基诺族男装;古朴的拉祜族、布朗族女装,是深受国内外游客喜爱的衣着。州民族工艺品厂,根据游客的需求,开发了夫族、哈尼族、布朗族、拉祜族和基诺族服装生产,以传统布料与现代布料相结合;传统款式、色泽、饰品和现代款式、饰品相结合,设计缝制出民族特色鲜明的民族服装进入市场,销路极好。二、木质工艺品1、木板画以木质细腻。色泽鲜明的木材和优质的层板为原料,采用绘样、锯裁、拼帖等***,将反映西双版纳少数民族衣着服饰、生活习俗、民居建筑、自然风光的雕刻艺术品,拼帖在成板框内,精心打磨、修饰而成。此种木板画、兼客雕刻艺术和浮雕艺术特点,民族特色鲜明,画面色泽自然、古朴、素雅。大型木板画,多被用于装饰馆堂、居室。小型木板画,被游客视作民族特色鲜明的礼品,用于馈赠亲友,作纪念品保留。2、木雕、根雕传统木雕,多为木刻佛像、神牛、金象,主要用于拜佛。进入80年代以后,木雕随之出现。主要木雕产品,是木象、木狮、木牛、木马、人像、变形人、木手镯、木项圈等。根雕产品,一种是依树根原形加工***成的神似或形似的动物、植物、建筑物等选型;另一种是绞杀植物气生根自然形成的各种造型,经人工修饰制成的艺术品。3、黑陶1991年5月,勐海县乡镇企业局为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在景真八角亭所在地兴建工艺美陶厂生产黑陶。1992年开始出坛、罐、壶、瓶、烟具、茶具、陶马、陶牛等63个系列产品。产品造型新颖别致,雕刻精细,图案古朴典雅,美观大方。4、银饰品与蝴蝶装饰制品传统银饰品,主要有钗、耳环、项圈、手镯、臂环、胸饰、脚镯、戒指、腰带等。蝴蝶装饰制品,系90年代禄开发的新型工艺品。制品主要有蝴蝶原形工艺品。主要产品为蝶盘、蝴蝶标本卡;另一种是以彩蝶为原料,拼帖***56个民族的古今人物造型装饰蝶画。产品做工精细,小巧玲珑、色彩鲜艳美观,深受游客欢迎。
傣族佛教建筑
数百年前,小乘佛教传入云南省西双版纳,成为傣族全民信仰的宗教。这里佛寺建筑随处可见,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佛寺,有的佛寺旁还建有佛塔。佛寺、佛塔成了傣族群众生活的中心场地,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圣殿,佛教建筑艺术也成了傣族人民宝贵的文化艺术财富。西双版纳勐泐大佛寺西双版纳傣族佛寺建筑,以重檐多坡面平瓦建筑为主。佛寺大多成方形,坐西朝东,屋顶坡面由三层相叠而成,中堂较高,东西两侧递减,交错起落。屋顶使用长方形片瓦,瓦尾钩在平形的竹制横椽之上。屋顶正脊及檐面之间的戗脊,用石灰抹平,上面排列各种瓦饰。正脊上的那瓦饰呈火焰状,戗脊首端大多竖有凤的形象,风格独特。曼飞龙佛塔西侧那座开敞“布苏”(戒堂,和尚诵经、议事的场所)又是另一种式样:在重檐三面坡长方形佛寺的一侧的中堂部分处,建一样高、两檐,另一侧有端坡的大厅,两边矮一檐,各建一间人字形屋顶的房间。以上3部分联系着的地方,檐下都打通连成一整体,成了一座开敞式戒堂。进佛塔要经过的门亭也别具一格。在一个两重檐人字屋顶的一侧,成直角的再照样建筑一个屋顶,连接在一起组成门亭。檐下只有柱子支撑,无墙壁,四通八达,供人出进,虽属重复建筑,由于布置巧妙,更显出了傣族特殊的建筑风格。从中可以看出傣族建筑的显著特点。那就是这些建筑物没有一座是把柱子镶嵌在墙中的。离勐海县14公里处的景真八角亭(也是戒堂),造型独特精巧:基座作折角方形,亭子为砖木结构呈八角形。亭身有31个面,32个角,每个角都盖着缅瓦。8个亭角偏厦,自下而上,层层收缩,重叠美观,直到顶端,错落有致,结构精密,独具一格。因亭子建在景真地方,故称景真八角亭,是傣族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而仿照他戴的金丝台帽“卡钟罕”建筑的。八角亭建于公元1701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景真地区的中心佛寺。在傣历每月十五和三十两日,景真地区的佛爷集中亭内,听高僧授经和商定宗教重大活动,也是和尚晋升为佛爷的场所。佛寺旁边或附近大多建有佛塔。佛塔主要有:缅式钟形佛塔、亭阁式佛塔、泰金刚座佛塔、八角形密檐佛塔,千姿百态。这些塔基本上由砖砌成,外敷石灰、涂料,大多是实心。景洪市曼飞龙佛塔属泰式金刚座塔。这座像拔地而起的春笋的佛塔由3位印度佛教传教士设计,傣族头人主持建造的,建于公元1204年,距今已有800来年。塔基呈梅花状,周长42.6米,主塔高16.29米,四周围绕着8座小塔,高9.1米,分布八角,塔身是多层葫芦形。每座小塔塔座里都有一个佛龛,龛里有泥塑的凤凰凌空飞翔。整座群塔洁白无瑕,秀丽无比。这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人们观光的胜地。
橄榄坝的傣族家人
橄榄坝位于景洪市董东南,原来是一个以种植橡胶、水稻为主的农场。1998年在州***“旅游兴州”政策的带领下,农场引进资金,以当地的傣族村寨为基础,兴建了以傣族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为特色的傣族园。1999年8月1日,傣族园正式开园,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里,就成长为国家级旅游景区。傣族园原始的榨糖机、具有传奇色彩的贝叶经书、可口的傣家菜肴为傣家人开来大批游客,也为傣家人创造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傣家人的腰包鼓起来了,以曼春满寨字为例,1998年,傣家人的户均收入一般在1.5万元,2000年户均收入增长到2万元。作为景区整体规划的一部分,傣家的房前屋后披上了浓浓的绿荫,村寨之间也铺通了狂阔的柏油路。傣家人的生活变了,变得富足、殷实,变得从容、自信。
没有古老遗址
希望对你有帮助
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