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关于古代守寡几年这个问题的知识,还有对于古代守寡几年怎么说也是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让我来为大家分享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在中国的古代,女人对于自己的贞洁尤为的看重,没有结婚的女子,是不能够在外面抛头露面的,就算嫁出去以后也只能够待在自己的家中,如果她们的丈夫不幸去世的话,就要为其守寡,想要再结婚也是不可能的事情,清朝作为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可以说它离我们是最近的一个封建朝代。
其中历史上有过记载,守寡的女性一般都在14~30岁之间,正是大好的年华。但是她们却只能够选择守寡,毕竟在当时那个年代,想要选择再重新嫁一个人是根本不可能的,成为了寡妇之后,为了避免一些麻烦。她们一般不选择外出,也不接触异性,免得遭受一些言论。
明朝有一个女子20岁守寡,一直到了70岁,朝廷还为她的贞洁立了碑坊,但是没有人知道她是如何度过每一个日日夜夜,这个女子临死前把自己家中的媳妇们叫到身边,从床底下摸出100个铜钱,仔细一看。这100个铜钱上的字都没有了,铜钱变得光滑。
媳妇们也并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老妇人说每天晚上她将这些铜钱扔到了地上,然后再摸黑把它们捡起来,捡完了也累了就睡觉了,就这样度过了一天又一天,要知道当时的年代男尊女卑,女性没有任何的地位,能够守寡几十年,确实很不容易,怪不得朝廷都为她赞扬。她的意志很坚定,寿命很长久,放到如今的话,是根本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的。那些守寡的女人早就选择另嫁他人了。
新中国成立后,现在的女子的社会定位已经和男子平等了。甚至在某些领域还超过男性。但是在古代社会中,由于孔夫子的三纲五常的规定。女子的社会地位很低,在家里,男人是第一位的。如果家庭中男人去世了,女子必须守寡,不能够再嫁给其他人。
明朝末年和满清时期,这种不合理的道德伦常发挥到极致。朝廷公开表彰那些丈夫去世后女子守寡的家庭。专门在家门口或者村里显耀的位置,竖立贞洁牌坊,表彰这些妇人。其他人为了持续这种光荣,纷纷行动起来,监督获得荣誉的女子,如果发现了她们有不轨的行为就会安排站猪笼,这种残酷的处罚。古代这种对女性残酷的压迫,在众人的推动下越演越烈。
他们认为,如果饿死了的事情,还是小事。而失去贞洁就是很大的事情。贞洁牌坊像一座大山牢牢的压住这些苦命的女子,让他们一辈子都翻不过身来。荣誉不是他们的,而是那些周围的旁观者。
在历史书中都记录了多守节的故事。其中最长的时间达到了100年。丈夫去世的时候才15岁,守寡的时间长达79年。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就像被圈禁的一样,在漫漫时间里度过了自己的一生。有位妇人,本姓段,丈夫姓高,史书称其高节妇。17岁就开始守寡,96岁去世,守寡长达79年。孙子考中的进士成为了清朝的大官。她是怎么度过这漫长的时间的呢。
临终前段氏才道出谜底,原来段氏成为太夫人后,仍然保持着以前忙碌的状态。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不让其他的人插手。当时很多人都很纳闷,不知道其中有什么原因。临终前她才告诉家人。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并非是为了生活。而是到了晚上,一个人孤孤单单,很难进入进入睡眠状态。所以把钱撒在房间里然后将它们全部找回来。一直弄到自己非常疲惫。这样就可以尽快的睡觉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种制度对于她们的迫害是非常严重的。然而,当时的社会却为他们的这种行为歌功颂德,清朝的散文家亲自撰写高节妇传。该女子却告诉家里的人不要再守节了,这对社会上这些人来说无疑是一个讽刺。
在中国古代,长期的男尊女卑,女子受到三纲五常,伦理道德,贞节牌坊等的严苛束缚。即使在一个家庭之中,女子地位也是十分卑微,不平等的。男人可以妻妾成群,女子却必须要从一而终,就是丈夫死了,守了寡,也还有贞节牌坊枷锁的压制。
贞节坊
旧时的城乡,树立最多的牌坊就是所谓的“贞节坊”。宋元以降,“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念全社会盛行,背后的第一推手就是官方。平民阶层,建立功名或建功立业的可能极小,唯一能被官方表彰的就是女子守贞,进入官方正史,从而名垂千古。
明代命妇
《宋史》《元史》《明史》,载有大量的贞洁女子的传略,《清史稿》更有《列女传》四卷,创下中国历史之最。清代节妇典型段氏、董氏和杨氏,丧夫时最大的只有21岁,最小的只有15岁,守寡时间分别长达79年、80年和101年!
《清史稿列女传》载:董氏嫁胡源渤,“源渤卒,董年十五,为嫠八十年,年九十五乃卒。”
剧照
《清史稿列女传》:“李豁然妻杨,永年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豁然卒,杨年二十一。事舅姑孝。抚子尊贤,娶妇王,生子而尊贤卒,姑、妇共抚孤孙至成立。杨以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卒,寿百二十,守节百有一年。”
有过男欢女爱的妙龄女子,如何度过漫长的守寡岁月?不仅靠毅力,更需要技巧。《清史稿列女传》载:胡源渤妻董氏十五岁守寡,邻妇曾问其如此年轻,这些年是如何守下来的。董氏说:“饥而食,倦而寝,不饥不倦,必有事焉,毋坐而嬉。吾尝为人佣,治女红,必求其工。求工,则心专;心专,则力勤;力勤,则劳而易倦。倦即寝,寤即兴,毋使一息閒,久之则习惯矣。”
为了熬过漫长的岁月,董氏拼命做工,并且精益求精,所有的心思都用在做活上,没有时间想别的事。累得撑不住就睡,睡醒接着干活。
所以寡妇的守贞技巧,几乎是异曲同工。段氏守寡因始于明朝,《清史稿》未将其列入《列女传》。清代著名的散文家方苞,特为之亲撰《高节妇传》。
清代照片
这位高节妇,17岁丧夫,96岁去世,一生守寡79年。为了度过余生,她搬进城里,“为市人缝纫”。高节妇的孙子后来高中进士,成了高官,赎其父以归,高节妇也成了命妇、太夫人,但她仍“年七十而执仆婢之役”,像奴仆一样干家务活。干活不是为了生计,关键是要打发时光,最终成了一种习惯。
铜钱
白天干活,晚上还是睡不着怎么办?这位节妇临去世前告诉的后辈女人,如果守节守不住,不要像自己,因为这日子太苦了。高节妇丧夫后很年轻,夜晚无法度过。她便准备了200枚铜钱,夜深人静时关掉灯火,将铜钱撒满自己的卧室。然后,黑灯瞎火中一枚一枚地将其摸回,直到精疲力竭。如此反复,日复一日,打发人生。
节妇一生的痛苦,就这样无声无息。作为外人,内情很难知晓……
如果没有守节,那么古代妇女丧夫后,都是如何度过余生呢?
1.改嫁
宋代之前,男性的优越感并不那么严重,三纲五常还没有完全被推行,社会风气也十分自由。所以当时女子再婚是正常的。比如汉武帝姐姐平阳公主,老公死了,嫁给了自己的家奴魏庆。然而,宋代朱朱理学兴起之后,女性的再婚,一方面不是同情,违背了好女孩的道德底线。另一方面,男人嫁寡妇也是在舆论的压力下。所以,寡妇再婚双方同意男方的父母,还要找一个合适的男子,但多数情况下男方的家庭长辈不会同意!
2.偷吃
因为家里压力或种种原因不能改嫁的女人,不能容忍寡居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孤独的时候。而这往往是追求自由和自我解放的那种女人她们就回去偷吃了。当时这样的做的女人风险很高。一旦她的事情被揭露出来,她的声誉就被玷污或琐碎化了。宋代以后,这个官司就被这个法律没收了,需要浸猪笼的,在街上***。那个时候,当时很多地方也有私刑。这种对家庭的不利影响往往直接被家庭长老烧死。男性的风险通常不是危险的。
3.自我安慰
而且大多数丧偶妇女既不能再婚,也不能有结婚的勇气。因此,自古以来,寡妇就发明了许多工具。在他们的余生中,用这些来暂时缓解你的身体和灵魂的痛苦。然而,这些女人渐渐淡漠,心灵逐渐扭曲。如果他们的儿子娶妻,就会直接变成邪恶的婆婆。而且因为受到封建道德的束缚,痛苦就会蔓延到下一代,一旦他的媳妇丧偶,就不会再同意他们的再婚。这就是道德枷锁的延续。
古代男人是可以三妻四妾,由于古代特殊的婚姻模式,使得老夫少妻这种现象十分的普遍,这也造成了这些寡妇大多是出于一个花样年华的年纪。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年纪,一个人孤独寡居是一件十分悲惨的事情。
好了,关于古代守寡几年和古代守寡几年怎么说的分享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大家通过这篇文章了解的如何了?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没有问题,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