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女权主义口号,以及女权主义口号是什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男女平等,你们每天哭着喊着要女权,我给你们啊”-前热播电视剧《余欢水》在收视率上突然间因女权问题而出现“一星批评”的局面。
这句话,扎伤了许多“女权现实主义者”,一大批高举“女权主义”旗帜的人进行了“自发式”的大规模攻击,一时间,因男女权问题,网民们又开始了激烈的讨论。
心理上,有一种效应叫确认偏差,意思是令人更多地留意能支持自己结论的直接证据和信息,或尽量地把自己目前的信息推在结论之上。
很多女性由于明确了偏差,会出现选择看到或看不到一些信息,在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女权的真实界定:
女性主义,也叫女性解放主义、性别平权主义,就是指结束性歧视、性压迫、性别主义等黑暗现象,推动性别和阶级共情。
在更多方面上,女性的近义词是平权。但不知道从何时起,我国的女权运动演变成了“女拳”,宣传口号变成了“重拳暴打狗男人”。
忽然,女权变成了“田园女权”,甚至是发展到在网上一旦有些人为女性发声,便会有些人蹦出来揶揄:“大伙儿快看啊,田园女权又开始行动了,又要咬人了。”
作为一个女人,听到这些话,确实很难过。
对打着女权旗号的“女性霸权主义者”,一方面觉得羞耻,另一方面又对社会每个阶层对所有女性和平权拥护者的鲜为人知和断章取义的攻击,感到忧伤。
中国模式下的女性主义,什么时候才可以终止被侮辱?
女权主义者和女性主义
在我国封建社会长期遭受独裁男尊女卑压迫,古时候男性社会地位高过女性,那时候女性基本上可以说是男性的附庸。数千年的压迫,再加上人类文明的开化,愈来愈多的女性学会了自我表达。
太平天国运动阶段的中国女性第一次尝试维护自己的权益,但因为这时的女性多为底层女性,基础薄弱,无法有始有终。
但真正刮起热潮的,是清朝末年,知识型女性增加,争取女权的积极集体力量也日益发展壮大,安徽省奇女子吕碧成就是典型的以笔为刀,竭力推崇女权文化教育的典范。
意识的醒悟与提高,唤起了女性对自身支配权与独立的思考。
自此,《女报》《女子世界》等杂志期刊都为女权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那时候女权运动的基石是知识教育,那时候思想的推广工作都是在女权运动的刊物上开展的,宣传口号是:吾辈热爱自由,男女有天赋平权。
但近些年,女权运动的热潮却铺天盖地。
女权主义者中有非常大一部分人,并不理解平权与霸权主义的区别,只不过是在从众效应的作用下,盲目跟风地参加了所谓的“女权之战”。
很多人,会过分传扬女性所历经的不公平,夸大女性所遭遇的问题。
比如,前一段时间在女权话题下的讨论中,就会有“女性倒在血泊中没有人救”的言论,招来了成千上万网民的攻击,有真正的女权者辩驳说,她倒在血泊中并没有那么不堪,也没什么需要施救的必要。也有人质疑,“男生也倒在血泊中,你怎么不来救他?”
其中,对“女权”的过度解读,一部分女性觉得,自己占据了堡垒,有了主导权,控制权就是女权,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会出现双重标准、咒骂男性、过度***的情况。
实际上,这是“巨婴心理”导致的。
所谓巨婴心理,就是指个人在成年人后仍维持着天真幼稚的想法:片面性地对待问题,想问题过于简易,单纯地觉得披上了“威胁恐吓”的外衣,就能击败别人,并不断对自己进行洗脑。
也有一些人,她们并不真正理解女性权利的界定,只不过是稍有了解,就运用自己的言论自由将个人的思想转移到外部世界,包括许多“不成熟”“不客观”的想法。
那就是心理达克效应(D-Keffect)——思维逻辑的缺乏,会造成更多的认知偏差。不自主地简单化问题,例如,在对某事的定义不够理解的时候,外行喜爱给内行所谓的建议等等。
女性被压迫的时间可能太长了,也可能有的人只不过是单纯费尽心思成为性别中主宰一切的一员,因而女性权利的尺度慢慢倾斜,女权变成了女性霸权的代称。
一部分男性不但对女性自身的不恰当理解,还由于不可动摇的“男尊女卑思想”,一竿子打在了所有追求性别公平的人的头上,进而对所有女权主义持不满情绪。
只愿这个社会,多一些理解,尤其是希望大家搞清楚,女权运动只是一场非性别平权运动。每个人都来这世界走一遭,何必针锋相对,相爱相杀?
希望每一个人都少一点得意忘形的优越感,对每一个人多一些尊重。
出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柏林女权运动提出的著名口号:
一个女人需要男人,就像一条鱼需要自行车一样。
表明女人是完全不需要男人的,好偏激哦!
Origin
OftenattributedtoGloriaSteinem.OtherclaimsfororiginationpointtoFlo(Florynce)Kennedy,ortoananonymousauthorwhopaintedthesloganonawallatUniversityofWisconsinin1969.
GloriaSteinemhadthistosayinalettershewrotetoTimemagazineinautumn2000:
"InyournoteonmynewandhappymaritalpartnershipwithDavidBale,youcreditmewiththewittici***'Awomanneedsamanlikeafishneedsabicycle.'Infact,IrinaDunn,adistinguishedAustralianeducator,journalistandpolitician,coinedthephrasebackin1970whenshewasastudentattheUniversityofSydney."
早在大规模的女权主义运动出现之前,西方社会中就有一些零星的女权主义思想和代表人物出现。在欧洲,有人已追溯到中世纪。从15世纪开始,已经可以听到一些女性的声音。据西方学者考证,全世界第一位女权主义者是法国的克里斯蒂娜·德·皮桑(ChristinedePizan),她的生卒年份为1364年至1430年。
在17世纪,英国的玛丽·艾斯泰尔(MaryAstell)成为那个时代最激进也是最系统的女权主义者。她的行动被誉为英国第一次稍具规模的女权主义抗争。这次抗争的形成原因是,英国当时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工厂里出现了女工,社会的性别劳动分工(男主外女主内)发生了变化。
在欧洲大陆,女权主义运动的源头一般被认为来自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思潮的影响。法国女性主义是世界妇女运动的第一声,它是在法国大革命中发展起来的,参加革命斗争的妇女人数非常可观。1789年7月14日,妇女和男子一起攻克了巴士底狱,妇女拿起武器参加到保卫巴黎和进攻凡尔赛的斗争中去。这次斗争是法国历史上第一次妇女大规模行动,它标志着法国妇女运动的兴起和法国妇女的觉悟。同时,巴黎出现了一些女性的俱乐部,她们要求教育权和就业权。1791年9月,著名女权活动家玛丽·戈兹(MarieGouze,后改名奥兰普·德古热)代表她的俱乐部发表了世界上也是法国历史上第一份要求妇女权利的宣言《女权宣言》,主张自由平等的公平权利不能仅限于男性。但大革命中妇女们并不被认可,男人们的打击随之而来。1793年,法国妇女在努力成为法国公民的道路上挫折不断——奥兰普·德古热(OlympedeGouges)、玛莉-简·罗兰(Marie-JeanneRoland)以及其她女政治活动家被送上断头台,女权俱乐部和社团被禁止,同时妇女也被禁止在公共领域参加革命活动,法国重回“男性共和国”。
圆桌派最近又火了。“我不在乎男人怎么看我,”徐静蕾说,很多人说她的生活方式就像新的中国女性。然而,蒋方舟表示,她仍然处于两性市场中被选择的位置,因此被认为生活窘迫,遭受着“父权思想的遗产”,成为“新女性”的负面榜样。
与其说徐静蕾的口号让不少新女性发声,不如说她为一群渴望确立价值的新女性提供了清晰的“女权主义口号”,并成功地实现了价值输出。
“我不在乎男人怎么看我,”这句口号直指问题的核心:女人的价值观。她主张在自我认知方面,女性应该彻底摆脱男性的审视和标准,摆脱以男权文化为中心的价值衡量体系。这标志着新女性的自由、独立、自尊和力量。
因此,在徐静蕾的案例中,父权文化中用来衡量女性价值或魅力价值的因素,如青春、美貌、才华、纯洁、婚姻态度和生育意愿等并不重要。她甚至称讨论女性是否应该结婚生子是一个“荒谬的问题”。她坚持不结婚的原则,说自己冷冻了自己的卵子,即使将来要“生”孩子,也会找代孕,这反映了她对“身体自***”的高度坚持。
这个立场,反对父权中心值,徐静蕾力量单词之间艰难的——一个著名的娱乐批评者孟京文字描述,整体“洒脱自信和积极的人格”,徐赢得了显示控股和升值,也被很多女性贴上“新女性”的理想。
蒋方舟说自己还是处于一个男权思想之中,处于一个被选择的地位。
这仍然指向一个中心命题:女人的终极价值是否应该被男人按照他们的标准来肯定?蒋方舟被贬损,还是因为她在这个关键问题上的权力转移而放弃。
她说,“有才华的女性”长期以来一直是男性“性心理”的对象,许多男性“以征服有才华的女性为荣”。在她的案例中,“有才华的女性”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它是男性判断女性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以青春、美丽、性激素为标志的女性性魅力,在蒋方舟所持的女性魅力评价体系中,或者说从父权文化中继承的女性性魅力,也占有非常重要的比例。对她来说,女性的性行为不再是“可怕的”。28岁的她承认自己很想结婚,也很喜欢相亲。就像现实中被迫去约会的女人一样
女权主义(femini***)又名女性主义,起源于西方国家女性发起的提高女性社会地位的运动。在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的第一次女权主义浪潮中,女性希望争取到与男性平等的参政权、受教育权以及就业权。
在1893年以前,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女性能参与选举或投票。而受益于女权先驱们的努力,现如今女性也有选举、受教育和工作的权利,已经是全人类的共识。到了20世纪60年代,女权主义运动迎来了第二次浪潮。
这次运动已不满足于仅仅为女性争取基本的公民权利,而是开始涉及女性权益的方方面面,旨在缩小两性差别,帮助女性冲破固有观念的牢笼。
这一次运动的规模和声量,远远超过了第一次浪潮,也带来了形形***的女权主义流派。
1、自由女权主义
在自由女权主义者看来,女性受压迫的根本原因,是缺乏与男性公平竞争的机会。
只要改善教育与经济制度,让女性也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并得到与男性同工同酬的权利,那么女性也能在社会公共领域大放异彩。
2、激进女权主义
激进女权主义者把男性视为敌人,认为国家是男权的统治工具,家庭是男权的作用中心,教育是男权的灌输方式。总而言之,男权的压迫全面而深刻,甚至已经到了让女性进行自我洗脑的地步。
3、后现代女权主义
后现代女权主义者认为,要警惕对性别、种族、阶级这些概念的宏观分析,因为每一个群体内部千差万别;她们反对非黑即白的二元论式思维,提倡尊重多元的价值观。
在后现代女权主义者看来,这些取向本身没有高低对错之分,因为“女性”本身就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前一段时间网上掀起了一阵讨论女权的浪潮,但是什么是女权?女权包含什么?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女权一词来源于欧洲,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文化概念传入中国,不是单纯的一句口号,不是用来攻击的武器。
女权主义起源于欧洲的女性解放运动,也可以称作女权运动,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两百多年。女权的提出是以男权制社会为背景,在早先的社会中,只承认男性的地位和利益,女性被视作男性的附属品,人权没有得到保障。在《独立宣言》中就只提到了男性的人权保障,根本就没有女性的什么事。
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女性也作为一种力量参与到大革命之中,受到启蒙思想的冲击,女性为了获取和男性平等的权利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女性解放运动。1791年奥兰普·德古热发表的《女权与女公民权宣言》成为了运动的理论支撑,也将女权主义作为一种文化宣扬了出去。后来的玛丽女士发表的《女权拥护论》更是成为女权运动的有力武器,进一步推动了它的发展。
女权主义的追求的是女性和男性平等的地位和权力,特别的平等的社会价值获取,对于男女差别并不否认。可是发展到今天,女权主义被有些人曲解,宣扬绝对女权主义,不仅要和男人同样的权利,甚至还想要高男性一头。动不动就拿女权来讽刺别人,完全失去了当初女权主义文化的本义。
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