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相信到目前为止很多朋友对于鬼薪和鬼薪白粲不太懂,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鬼薪相关的知识点,文章篇幅可能较长,大家耐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解释
秦汉时的一种徒刑。因最初为宗庙采薪而得名。鬼薪从事官府杂役、手工业生产劳动以及其它各种重体力劳动等。[1]
出处
《史记·秦始皇本纪》:“尽得毐(嫪毐)等。卫尉竭、内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人皆枭首。车裂以徇,灭其宗。及其舍人,轻者为鬼薪。”裴駰集解:“应劭曰:‘取薪给宗庙为鬼薪也。’如淳曰:‘《律说》鬼薪作三岁。’”
《汉书·惠帝纪》:“上造以上,及内外公孙耳孙,有罪当刑,及当为城旦、舂者,皆耐为鬼薪、白粲。”
宋·陆游《新秋感事》诗之二:“强颜未忍乞墦祭,积毁仅逃输鬼薪。”
司马光《资治通鉴》:“上乃徙辅系共工狱,减死罪一等,论为鬼薪。”
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第四章:“古用苗制,施行肉刑,汉文免之,改为囚徒、髠钳、鬼薪,役作,隋文代之以笞杖流徙。”
简而言之,“鬼薪”就是说劳教3年。“鬼薪”这一词一般来说和“白粲”并用,这两种全部都是刑罚的名字。“鬼薪”用在男罪犯的身上,“白粲”用在女犯人的身上。男罪犯进山搜集木柴,女犯人就择米煮饭用以祭奠。我个人认为,最开始的“鬼薪”、“白粲”确实是很轻的刑罚,在家里不也得劈柴煮饭。
到了汉朝的情况下,肉刑被废除,别的替代的刑罚更为健全,在其中就有被称为“鬼薪”的刑罚。据《汉书·惠帝纪》,“上造以上,及内外公孙耳孙,有罪当刑,及当为城旦、舂者,皆耐为鬼薪、白粲。”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说:“古用苗制,施行肉刑,汉文免之,改为囚徒、髠钳、鬼薪,役作。”囚徒、髠钳、鬼薪的劳役轻重程度应该是不太一样的。
“薪”就是说木柴,鬼用的木柴就是指宗庙里使用的木柴,“鬼薪”的意思就是说为宗庙砍拾木柴,以供宗庙日常生活使用。
宗庙是祖先崇拜的工程建筑,常说的“君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在宗庙中,祭奠祖先能够表达孝思,还能寻找祖先神明庇佑。
但很显著,无论是哪家等级的宗庙,祭奠庆典都不太可能每天大操大办,日常生活也用不了多少木柴。因此,“鬼薪”的范畴慢慢扩大到包含杂活在里面的各种各样体力活。通常,和劳改类似。
后代在注解《史记》的时候,对“鬼薪”有过许多解释,应劭说:“取薪给宗庙为鬼薪也。”如淳说:“鬼薪作3岁。”
古代所说的鬼薪之刑其实就是说的劳教,就是做各种各样的杂活,俗称劳改,其实这种刑罚相较于古代其他的刑罚并不是特别可怕。
鬼薪这个词是用在男罪犯的身上的,那些男罪犯一般获得了这个刑罚之后,都要进山收集木柴,所以最开始鬼薪这个刑罚并不是很严重,毕竟在古时候大家在家里也是要劈柴煮饭的,肯定也会进山拾材这些的,后来这个刑罚才慢慢更加广阔,包含的内容更加的多,所以这个刑罚的轻重程度也慢慢的不一样了。
这个词中的薪,所指的其实就是木柴,而鬼薪这个词合起来其实是指的寺庙里面用的木柴,所以这个惩罚就是去为那些寺庙砍拾木柴,把这些木柴用来供给庙里面的日常生活,一般来说受到鬼薪之刑的话,都意味着要去山上劳改好几年才能够刑满释放,山上有时候还是比较危险的,因为古代不像现代医术这么发达,万一在山上遇到什么毒蛇猛兽,很有可能就丢了性命,而且犯人在受罚期间肯定条件也比较困难,万一自己再生个什么病的话,古代的医疗技术非常欠缺,一个小病也有可能会使犯人的小命就丢掉了,还有一般受刑如果遇到仇人复仇的话,那么也是十分危险的,他可以钻着这个空子来刺杀犯人,所以说生活在古代还是非常危险的。
所以鬼薪之刑并不是特别的可怕,只是这个刑罚的时间和去的地点有不稳定的因素存在,万一去的犯人运气不的好的话,那么很有可能在劳改的过程中就失去了自己的性命,毕竟一个犯人在山上遇到了什么危险,肯定不会有人去救他的,如果运气好的话,那么就可以平安度过这个受罚时间,然后刑满释放。
关于鬼薪和鬼薪白粲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