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曾国藩评价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曾国藩评价李鸿章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是个极为让清廷倚重的人。他曾平定太平天国有过,被破例封侯,曾国藩在历史上的评价向来褒贬不一。
在中华文明面临灭顶之灾之际,中国传统伦理道德颠覆之际,他以侍郎身份登高而呼“为我孟子孔子之痛哭于九泉”建立湘军,灭掉传统文化的恶魔太平天国运动,此战曾国藩重在运作,其谋略之才能堪称一流,太平天国运动可恶之处,在于颠覆伦理,曾国藩每到一地剿灭太平土匪,当地百姓举行大宴款待谢恩。
湘军的崛起,远远超出了曾国藩的本意,以至于客观上促进了清朝的灭亡,虽然初衷是为了维护清***,但终究导致了清***的灭亡,他的崛起,给了***信心,加速了清***的灭亡。湘军在中国军事方面开创了划时代意义,正是因为湘军的崛起,导致了地域性军队的听命于一人,才有了后来的军阀割据。
曾国藩作为被称赞佩服最多的人,一生清贫,为人处事从不高调,其毅力其气节其军事能力受到***,蒋介石,薛岳,陈诚,梁启超等诸多名人效仿,毛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后来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是改编于曾国藩当时的军歌,很多战术都是学习曾国藩的。
蒋介石更为过,床头两本书之一便是《曾文正家训》,他把曾国藩的军事思想用于带兵打战,也列在黄埔军校教科书里,梁启超更是大呼“五千年才出一个的奇人”一代书生造诣如此,却是古今少之又少。
兴办洋务,立于自强,容闳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可要不是曾国藩支持,哪有他的轻易成就,一生的时间里幕僚中培育了众多科学家,数学家。《曾国藩家书》影响深远,至今仍为各图书馆最火之一。曾国藩的后代中,没有当官的,全部清一色大学者或者艺术家。其后代人才之多打破了“家事兴旺不过三代”的魔咒。
四次拒绝称帝,当时条件成熟,湘军是清***唯一有战斗力的军队,而他们只听曾国藩一人命令,苦于曾国藩以儒家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信仰,丢下一句“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拒绝称帝。因此曾国藩被日本和西方学者称为东方的华盛顿。
为人处事低调,不贪功,不好色,清贫一生,当时流传一句话“李鸿章精不能欺,左宗棠威不能欺,曾国藩诚不忍欺”曾国藩死后,李鸿章一生以老师相称,每每提起,竟然泪流不已。
左宗棠与曾国藩素有国事上的矛盾,但曾国藩死后,左宗棠落泪大叹,出资帮助其子渡过难关,人人都知道左宗棠极其自傲,平时看不起任何人,但只有曾国藩让他打心底里佩服。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扩展资料
曾国藩提倡忠君卫道、以儒家学说治军的这一宗旨还贯彻在选将、募兵、军队管理以及协调军内外关系等方面。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内涵极丰,集显过人之处。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
曾国藩治军把选将作为第一要务,他说,“行军之道,择将为先。”他的选将标准是德才兼备,智勇双全,而把德放在首位,并把德的内涵概括为“忠义血性”。
他提出,“带勇之人,该求我党血性男子,有忠义之气而兼娴韬钤之秘者,与之共谋。”又说“带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计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大抵有忠义血性,则相从以俱至,无忠义血性,则貌似四者,终不可恃。”
曾国藩认为,“忠义血性”的将领主要应从既受封建礼教熏陶又少官场恶习的儒生士子中去选择。罗尔纲在《湘军兵制》中统计,凡姓名、籍贯、出身、职务可查的湘军将领179人中,儒生出身的104人,占58%。以如此众多的儒生为将,这在历代军事史上都是罕见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曾国藩
曾国藩作为清朝的臣子做到了忠,而将其置身在我国近代史中,他又是首批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并且积极践行者,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曾国藩是一位忠义之士,一位具有远见的战略家。在个人修养方面,曾国藩崇尚儒学,儒家文化思想中的忠正即是他为官所遵守的前提条件,在日常生活中修身养性,严于律己,这种价值理念又形成其独特的文学观,并且最后成为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所以他又是一位文学家。虽然其在晚清历史中,签订了诸多不平等条约,但他本身也无可奈何,那是一个王朝的灾难与不辛。
一、为人忠正,远见卓越。
曾国藩乃进士出身,初为穆彰阿的门生,后凭借才能多次升迁,官至两江总督。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曾国藩创建湘军,成为平定叛乱的主力军,当曾国藩攻破天京后,他身边很多人都想让他反清,包括他的弟弟曾国荃,以及胡林翼、左宗棠等人。而且当时清廷已经对曾国藩有所防范,增加兵力驻守各重要城镇,但曾国藩遵守臣子之道,后上书请求裁撤湘军两万多人以表忠心。
此外,在命运多舛的晚清历史中,曾国藩是首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践行者,他创办了第一家造船厂江南制造总局,第一家兵工学堂等,以曾国藩等人为首的洋务运动有力促进了我国近代史的发展,对经济、政治、军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修身律己,教育有方。
曾国藩作为传统儒士,其思想言行是儒家文化的典型体现。不论是为人、为官,他都坚持修身律己,追求高意趣,不入俗套。如今还流传有《曾国藩家书》一书,集中体现了其为人、教育、处世、治军和从政等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所以曾国藩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理当给予尊敬。
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函,号涤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他也是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
曾国藩是晚清汉族地主阶级的进步分子,创立湘军,屡败屡战,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这里面主要是太平天国腐化内乱的因素,当然曾文正的战斗精神可嘉--屡败屡战,哈哈)。他的另外一个主要成就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师夷智以制夷”的主张,筹建了江南制造局等近代工业,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西方先进技术。从某种意义上讲,曾国藩等汉族地主通过镇压天平天国起义和兴办洋务运动起家,实际支撑着清朝的危局,为近代北洋军阀的兴起奠定了基础,曾国藩可谓是北洋军阀的鼻祖。
总体来说,曾国藩是进步的封建地主阶级,对于清朝统治者而言,他是股肱之臣,有功之臣。很多人甚至将他成为晚清中兴之臣。对于劳苦的农民兄弟而言,他只是满清的走狗,屠杀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客观上,通过洋务运动,建立了近代工业雏形,促进了中国近代化。但是任何人都无法脱离时代的局限,曾国潘终究是落后的封建地主,他的大思维更当时的西方列强相比,是远远落后的。当时掌权的是愚昧无知、软弱无能的慈禧太后,曾国藩在镇压国内人民(太平天国)功勋卓著,在对外(西方)方面毫无建树(幸好他死的早,没想李鸿章在1895年那样受辱)。洋务运动的成果---北洋海军、福建水师等在与日本、法国的战争中被动挨打,全军覆没,可悲可叹。由于曾国藩在传统文化、官场权术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备受后人推崇,包括枭雄和英雄。
***:①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②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蒋介石:辛亥以前,曾阅曾文正全集一书,……民国二年失败以后,再将曾氏之书与胡左诸集,悉心讨究……实不愧为当世之名将。
题外话:
一说到近代历史,很多人都会说落后就要挨打,其实不尽然。看看中法战争(法国不胜而胜,清朝以胜求和)、甲午海战(实力占优却一味避战,躲进威海卫死亡之港,让日本三面夹击全军覆没,),恐怕对西方包括倭寇的畏惧情绪和懦弱才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害怕与列强结怨,不敢与之真刀真枪的干,寄希望于国际调停,一味割地赔款,目的只有一个:维护自己的统治,鱼肉百姓,贪图享乐,苟安思想严重。(跟南宋一个德行)其实以晚清的实力绝对可以战胜日本,完全遏制日本的任何侵略中国的企图,那样历史就改写了。可惜晚清是扶不起的阿斗,所谓朽木不可雕也。
英雄生在近代,大都壮怀激烈,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既不能摧锋于正锐,也不能挽澜于极危,纵是英雄也枉然啊。
近代史着实让人郁闷难当,建议大家多研究建国后的对外斗争史,抗美援朝、1962中印边界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那才解气,那才是中华血性男儿的本色。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传统文化以及儒家思想集大成者,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在当时的那个时代,受外来文化影响冲击,其思想迂腐的成分较少,相对来说比较合乎时宜,算是比较开明和能够接受新事物的人。同时又能够把传统文化中,比较优秀的成分提炼出来,因此他受到很多人的推崇。但是总的来说,他还是旧文化和旧思想的代表者。
他没有能够突破旧的框架和格局,真正接受和领悟当时先进的外来文化和思想。所以说他最终还是成为旧文化和旧思想的支持者和维护者。以他为代表的搞洋务运动的那帮人,比如李鸿章、张之洞等等,皆是如此。所以他们这帮人折腾了一番,不过就是让清朝苟延残喘多存在了几十年。最终是要把社会和国家带向衰败和灭亡的。总的来说,这些人都是负面因素。他们自己就是腐朽的一部分。从太平天国灭亡到甲午战争,30年的时间,他们也没能让中国建立工业体系。所谓洋务运动,也不过就是个样子货,可见他们是真的无能!日本人的明治维新,怎么就搞成功了?
中国的不幸就在于,在当时的那个社会,居然就没有比曾国藩、李鸿章这些人更强的人。无法推翻满清,真正进行工业化,对国家进行卓有成效的建设。太平天国只是个笑话,不过就是一帮想改朝换代自己做皇帝,然后就可以作威作福的人。其组织结构、政治纲领、行为模式都极其混乱,毫无先进性可言。其存在的结果,只是给国家带来了破坏、混乱、死亡。在他们的统治和影响下,人们的日子还不如从前,情况糟糕到活不下去(据说人口减少了1亿)。
于是曾国藩、李鸿章这些人,在相互比较之下,反而还成为了一个能够让人们活下去的社会秩序的维护者,虽然他们是维护的一个旧秩序。社会是必须要有秩序的,哪怕是一个不完善的粗糙的秩序,也绝对好过没有秩序。因为只有在秩序之下,社会才能正常运转,人们才能正常生产、生活。由于太平天国的糟糕表现,使得曾国藩、李鸿章这样的人,很幸运的成为了当时民众眼中正面的角色。这也是事物相对性的奇妙之处!
曾国藩这个人,在当时那个年代的民众,应该还是感激推崇他的。但是从此后几十年的结果来看,总地来说他又没有什么功劳。想想李鸿章后来受到的评价,签那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曾国藩如果是年轻个几十岁,下场和受到的评价,也不过和李鸿章一样。但是毕竟签卖国条约的是李鸿章,而不是曾国藩!因此曾国藩总地来说,还是落了个好名声。受到的评价自然也远高于李鸿章。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是中国一个争议甚大的历史人物,并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曾国藩出生于清朝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死于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曾国藩一生共经历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代皇帝。曾国藩所生活的时期是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是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之间的矛盾开始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时期,是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时期。
历史上对曾国藩的褒贬评价: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曾国藩先后经历了***战争,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了洋务运动,处理天津教案。其实在不同时期、不同人的眼里有着不一样的曾国藩。因此,有人称曾国藩为“中兴勋臣冠”者,也有人称颂曾国藩为“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之人。
有称赞曾国藩的,就有辱骂曾国潘的,谁也不可能让大家都喜欢你。有些人就骂曾国藩是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卖国贼”、“汉奸”、“反动头子”、“刽子手”;也有人说曾国藩是“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精装正版曾国潘全书曾国藩为官从政为人处世智慧冰鉴挺经家书¥48购买
当然,这些说法都是有道理的,并不是没有依据的。曾国藩的历史地位,与孕育他的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把曾国藩所处的时代的历史环境联系起来分析,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曾国潘能作什么,不能作什么?曾国藩究竟是阻碍了当时社会发展中的生产力的发展,还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曾国潘在晚清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曾国藩在近代历史上可以说是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照耀着整个清朝晚年,其历史地位之崇高那是不言而喻的,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曾国藩在晚清时期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首先,由于曾国藩对抵抗太平天国运动的坚决,进一步延续了清朝统治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延长了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时间。
二、在清朝初期,清朝的军队是八旗军,当时是无望而不胜,但随着统一全国,旗人逐渐被腐化,战斗力逐渐衰弱。在平灭吴三桂时,康熙更多的依靠绿营兵,八旗军已不堪重用。到了后来,绿营兵也开始腐化,不复当年重用,剿灭太平天国是主要依靠还是汉族官僚阶级自己的武装部队。
像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甚至还依靠外国人组成的雇佣兵,可以说是曾国藩开启了汉族官僚阶级私有武装的先河。三、在清朝前中期,始终都是满族压制着汉族,即使设立满汉两个堂官,也是满族人作主。但从曾国藩打败太平天国以后,汉族的官员逐渐恢复其历史地位,重登历史舞台,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以及再到后来的袁世凯,在朝堂上都是数一数二的风云人物。
四、曾国藩在地方上开始兴起了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对近代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之首,也是实至名归。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