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由来(七夕节的由来简短50字)

  • 生活
  • 2023-05-18 10:30

大家好,相信到目前为止很多朋友对于七夕节的由来和七夕节的由来简短50字不太懂,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七夕节的由来相关的知识点,文章篇幅可能较长,大家耐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七夕节的来历

七夕节的来历

七夕节的来历,现如今的年轻人一年会有两个情人节,一个是二月的西方情人节,一个是农历七月的中国七夕节,大家都会在这两天给爱人送礼物,但是七夕节是怎么来的呢?下面我带大家简单了解一下七夕节的来历。

七夕节的来历1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于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众所周知,七夕节的来源,始终与这***间传说紧密相连——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大致说来,它讲的是一个孤儿牛郎,在受到兄嫂的虐待后,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私自下凡的织女,因情投意合,他们很快就成为一对幸福美满的夫妻。但王母娘娘知道这件事后,大发雷霆,亲自下凡来,要强行把织女带回天庭,这对恩爱夫妻眼看就要被拆散。在一头已经得道的老牛帮助下,牛郎穿上牛皮做的鞋,上天去追赶织女。王母娘娘见状,马上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此出现,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然有无法逾越的天险,但他们的忠贞爱情,还是感动了喜鹊,于是成千上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他们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没有办法,妥协之下,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的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著名的七夕节由此而来。这之后它演变成这样一个形式,每到这个时间,姑娘们都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遥远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并乞求上天能让自己变得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还祈祷自己也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不知道,这中间隐藏了多少人对于美好的憧憬和深情!

七夕节的来历2

1、自然天象崇拜

相信大家都听过“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该故事传说最早则是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远古时代,追求秩序的古人们不仅将天空规划得井井有条,还将星宿与地面区域一一做了对应,而古人为了更好地“分星”,将“牛宿星”与“织女星”合称为“牛郎织女”。后来经过民间的发展,这才有了现在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的`美丽故事传说。

2、时间数字崇拜

相传七夕节的产生与人们对时间数字的崇拜有关,因为“七夕”月逢七、日逢七,而古代民间又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这“七重”列为吉庆日。“重日”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故而在这些“重日”中,不难看出古人对数字的崇拜。同时“七”在民间表现为时间的阶段性,人们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结。所以人们基于对时间数字的崇拜,慢慢地便产生了七夕这个节日。

3、七姐诞

七姐诞,又称七娘会、七娘妈诞等。而所谓的七姐(织女星),她是编织云彩、纺织业者,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传说是她的诞辰。所以人们一般在七夕节乞巧,希望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同时希望婚姻幸福,家庭美满。而这个七姐诞,在福建闽南、浙江温岭和台湾等地区即称为拜“七娘妈”,民间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这一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天仙。

4、生殖崇拜

七夕的另外一个起源就是生殖崇拜,因为“七七”是一个生命周期。《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里面记载道:“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男子以8岁一个周期,女子以7岁一个周期。女子7岁肾气盛,换牙齿头发变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天癸是肾精,任督二脉,以中医的说法,就是说二七就来月经,可以生子。三七肾气平均,最后的牙齿长齐,发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坚,头发长极,身体盛壮,到了顶点。五七阳明脉衰,面容开始焦黄,头发开始掉。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所以七七是一个生命周期结束。而人们因为生殖崇拜,这才有了后来的七夕节。

七夕节的来历?

一、七夕节来历: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二、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

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

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

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

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三、关于七夕节诗句: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林杰《乞巧》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佚名《迢迢牵牛星》

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人间梦隔西风,算天上、年华一瞬。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

恨人间、会少离多,万古千秋今夕。张埜《夺锦标·七夕》

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嵬·其二》

织女牵牛送夕阳,临看不觉鹊桥长。德容《七夕二首·其二》

两情缠绵忽如故。复畏秋风生晓路。王建《七夕曲》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李商隐《辛未七夕》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范成大《鹊桥仙·七夕》

扩展资料:

七夕节,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双七、香日、星期、兰夜、女儿节或七姐等。“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远古时代,古人就对牛郎织女的天象有所认识。

“七夕节”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人为主角的节日。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参考资料:七夕节—百度百科

七夕节的由来

七夕节的由来: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而七夕乞巧节起源于汉代,在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中可以看出,后来因为牛郎织女的传说,七夕节被赋予了爱情的意义,七夕节也成了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日子,正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认可。

七月七的七娘会,广东多称“拜七姐”,闽台即称为“拜七娘妈”。在新中国成立前,“七夕”是靓女们的盛大节日。旧时代靓女们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其实所谓“乞巧”不过是“斗巧”。

在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各种奇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种花果、仕女、器物、宫室模型等物。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浸,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

或组织大家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精巧。

传统“七姐诞”庆祝仪式由农历七月初六晚开始,为期一至二晚。不同地方庆祝“七姐诞”的仪式各有不同特色。“七姐诞”乞巧习俗在东南亚地区也很流行。

中国七夕节的由来

七夕节的来历:

1.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节,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2.据说,七夕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节的由来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七夕节的由来简短50字、七夕节的由来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