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事长向别时圆,何事长向别时圆的长向是什么意思

  • 生活
  • 2023-05-22 12:34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何事长向别时圆,以及何事长向别时圆的长向是什么意思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何事长向别时圆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月亮不应该对人们怀有恨意吧,为什么总在人们分开的时候才团圆呢?

原文因该是: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长,相当于经常的意思

何事长向别时圆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偏偏在离别时出现团圆的状态。

这句诗出自苏东坡著名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整首词是触景生情,对着明月思念自己的弟弟苏辙的。

词的一开头还有一句话: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子由是苏辙的字,古人一般日常生活中都是称呼彼此的字,而不是名。

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释义:

丙辰年中秋节这天高兴地饮酒到了第一天早上,喝得醉得厉害,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子由。

月亮是什么时候开始有呢呢,我举起酒杯问这青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里现在又是什么时候呢。我想乘着清风回归天上,又怕天上的美玉堆砌而成的宫殿过于清冷,那么高的地方会特别冷。对着月亮起舞影子一直跟着变化,哪里还像是在人间的样子。

月亮绕过朱红色的楼阁挂在雕花的窗户上,低低地照着没有睡意的我。月亮应该不会有什么愁怨吧,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圆呢?人间有悲欢离合、月亮也会有阴晴圆缺,这种事情自古以来如此。希望人们能够平安想念,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月色。

二、苏辙其人

苏辙是苏轼的弟弟,字子由,一字同叔。苏辙与兄长苏轼、父亲苏洵合称“三苏”,是当时著名的学者。苏辙文章受父兄影响很深,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

苏辙性格比较沉稳,和苏轼豪放的性格差别很大。很多时候,苏辙在兄长面前反而更像一个兄长,经常帮苏轼收拾烂摊子。也正是因为有苏辙作为后盾,苏轼才能生活得那么轻松,完全没有后顾之忧。

苏轼和苏辙兄弟两人感情很深,苏轼因为政治观点原因一直不得志,甚至下狱差点被杀,是当时的苏辙拼着放弃官位保全了苏轼。之后苏轼落魄养活不了家小,也是苏辙无缘无故帮着兄长养家。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一辈人关系都非常好。

何事长向别时圆什么意思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含义

1、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皎洁的月光的转入红阁楼,低斜映在楼阁的窗棂上,照着因思念家乡、亲人而无法入眠的人.本应不该有遗憾,但是月儿为何总是无情的向分别的人以示团圆呢?

2、这首词是苏轼与弟弟分别后,在月夜下,凝望着皎洁的圆月,思乡之情跃然笔下。全文表达了苏轼的思乡情谊,和他豁达豪放的人生态度。

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意思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原文

1、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意思是: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2、原文出自苏轼的《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作者】苏轼【朝代】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的《水调歌头》“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意思

为什么总是在人离别的时候圆呢?

《水调歌头》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我。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扩展资料

首先,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当时苏轼正任密州知州。由于苏轼和弟弟苏辙七年未能相见,故而借助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写下了这首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包括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的千古名作。

然后,我们来看词的上片,主要是写望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同李白的《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有异曲同工之妙,俱是凸显了性格的豪放和气魄的不凡,同时又包含了一种对宇宙起源的哲理性追寻。即头顶上的这轮明月究竟是什么时候就存在的,我不禁端起酒杯想要问苍天给一个答案。

紧接着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则是进一步对宇宙的追寻,即我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因为有疑问,想要得到一个答案,可苍天又不会给出答案。所以苏轼便想着自己去找这个答案,于是便顺理成章的有了“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即我想要乘着清风回到那天上去,但我又怕身处在高处美玉砌成的楼宇中受不住寒冷。

“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全诗出处作者翻译赏析

出自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作者: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赏析

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

上片望月,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

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自己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

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

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于是诗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

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扩展资料

此篇属于苏词代表作之一。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在格调上则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胡寅《酒边词序》),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

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

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

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作者既标举了“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

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引人向上的韵致。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水调歌头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