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康熙为什么立了雍正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康熙立雍正是因为乾隆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
其实雍正即位,本来就是一桩历史的悬案,雍正从他登位那天开始,到现在整整282年,282年始终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也就说始终存在着雍正继位之谜,所以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很好的,而且楼主的推测也不无道理,康熙晚年,宫廷争夺皇位的斗争非常激烈是事实,康熙自己说:他说朕,我考终之后,将来我百年之后,置于乾清宫,就是把我放在乾清宫那儿,停尸在乾清宫那儿,“尔等束甲相争耳”,康熙是位明君,既然眼下的儿子不争气,目光长远一点也未尝不可,对乾隆的宠爱是确实的,对皇四子胤禛也是比较认可的。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69岁的康熙皇帝玄烨,做了六十一年大清皇帝之后,在京西的畅春园去世。
七天后,皇四子胤禛继承了皇位,第二年改年号为雍正。不久,有关雍正篡位的传说就悄悄开始流传。
随着时间的流逝,雍正篡位的故事在民间演绎得越来越生动。野史中关于雍正篡位的传说,归纳起来竟有五种之多。
一是“雍正改诏说”。康熙皇帝本来是把皇位传给十四子允禵的,可是雍正却暗地里把诏书中的“十”字改成“于”字,这样诏书就成了“传位于四子”。
二是“隆科多改诏说”。隆科多是当时的步军统领。在康熙病重时,本来发了一道谕旨,叫远在西宁的十四子允禵紧急回京,要传位给他,可是隆科多把遗诏捏在手里,没有发出去。等到康熙皇帝驾崩,隆科多假传圣旨立了四子胤禛。
北京太庙
三是“隆科多改诏说”的另一版本。认为康熙刚咽气,隆科多赶紧从“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取出康熙密藏在那里的诏书,把“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
四是“雍正投毒说”。康熙在畅春园病重时,皇四子胤禛进了一碗人参汤,康熙喝了就归天了。
五是“年羹尧改诏说”。年羹尧是当年的川陕总督,传说雍正的母亲曾与他私通,入宫八个月就生下了雍正。所以雍正是年羹尧的私生子,改诏的事是年羹尧干的。
史学家和档案学者首先否定了民间那几种雍正篡位传说的真实性。
满语是清朝的国语,康熙的诏书不可能只改汉文,不改满文。满文是竖写的,把“十”改成“于”是不好改的。
清代的用语规范,档案中凡写到皇子时,都要写成“皇某子”、”而不能写成“某皇子”。仅将“十”字改成“于”字,岂不是将“传位皇十四子”改成“传位皇于四子”。
北京天坛
再说清代人写“于”字是用繁体“於”,而不是现在简体字“于”字,所以将“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完全是凭主观的想法编造出来的。
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康熙遗诏里写着:“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仅从它的写法来看,改成“传位于四皇子”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再如,说“雍正进参汤下毒”,由于康熙对医道颇有研究,曾经多次说过,人参对于南方人比较好,对北方人不合适。所以雍正要真想做手脚,也不会公然用进参汤这一招。
此外,说“隆科多从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取出诏书偷改”,同样不合历史事实。皇帝在世时不宣布谁是继承人,只是把所选继承人的秘密谕旨写进诏书里,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到皇帝死后才当众宣布,这种做法叫秘密立储。这种制度是从雍正才开始的。
至于说,雍正是年羹尧的私生子,更是无稽之谈。在雍正朝《起居注》中雍正明确的说过,事实上他比年羹尧还大呢。
学者们对雍正继位问题的学术研究并没有停止。他们的结论又分成两种,一种认为雍正不是正常继位的,也就是说,他可能是篡位或者是自己立自己为皇帝的;还有一种则认为雍正是正常继位的。
道光秘密立储谕旨
我们先看看,认为雍正不是正常继位的学者的说法。这派学者认为,雍正在康熙病逝前后,精心策划了篡取皇位的阴谋。步军统领隆科多是雍正的心腹,当时他负责畅春园的保卫工作。在康熙病危昏迷的时候。雍正在隆科多的帮助下,伪造康熙遗诏,变相软禁皇子们,编造七位皇子和隆科多一起听到康熙口传遗诏的重要情节,乘机篡取皇位。
这派学者认为,证明雍正合法继位的关键问题,是康熙皇帝临终前,是不是曾经诏见了七位皇子和隆科多,并且康熙给他们口授了传位遗旨。这派学者通过对相关档案研究后,得出的结论认为这个情节是雍正自己编造的。
康熙的孙子弘旺所编《皇清通志纲要》和康雍时期肖奭的《永宪录》,是记载有康熙帝去世逝情况的两本私人著作,在这两本书中,都没有记载康熙皇帝临终前,召见七位皇子和下达传位遗旨这件事。
康熙皇帝临终前,诏见了七位皇子和隆科多,并听到康熙的传位遗旨这个情节,是雍正自己编造的。因此,康熙的遗诏也不是真的。按照雍正自己的说法,康熙是在驾崩当日“仓促之间一言而定大计”的,这句话就说明康熙没有留下文字遗诏。从这两方面来看,现在保存的这份遗诏中,关于传位给雍正的内容不可能是康熙的遗愿,更不是康熙亲手所写,而是雍正与亲信们伪造的。
雍正及其支持者们编造了康熙传位的情节又伪造了康熙遗诏,所以雍正坐上皇帝宝座之后,严厉惩处了包括允禵在内的一批自己的兄弟和前朝的宠臣,不是整死,就是打入大牢。收拾年羹尧和隆科多这样的宠臣,是为了堵他们的嘴,打击他的兄弟,是为了清算跟他争皇位的竞争者。十四子允禵是与雍正竞争皇位最主要的对手,雍正继位后,在回北京的途中,雍正将十四子允禵变相软禁了,并一直囚禁了十几年。
这派学者认为,康熙晚年最喜欢的是十四子允禵,是有意把皇位传给他的,让他去西北打仗是为让他建功立业,树立威信。皇十四子允禵到前线两年就指挥部队进入了***,立了大功,为此清***还绘有允禵进入***的画,来纪念这件事。
抚远大将军允禵西征图卷
康熙想让这个十四子,实际上也是雍正的亲弟弟,让他首先打***,进军***。为什么他那么做呢,实际上是想让他儿子将来做皇帝,因为北京的儿子很多,争得厉害,在外面立了大功,那回来就不得了了。康熙六十年,皇十四子允禵回来了一趟,按道理应该给他立位,康熙觉得还不够,他想,过一年,到康熙六十一年再立吧。让他去打准噶尔,如果他把准噶尔打败了,那不得了,康熙计划着想往这样的方向发展。
康熙不但特意安排十四子允禵去西北打仗,让他有建功立业的机会,同时康熙对十四子允禵,在担任抚远大将军期间,是非常关心的。
皇十四子允禵在担任抚远大将军期间,康熙皇帝在给他的朱谕、朱批中说了很多意味深长,寄予厚望的话,比如有一次康熙在朱批中写道:“人心最为重要,你要时刻把这件事放在心上”,类似这样的话语,在这些满文朱批奏折中是非常多的,可以说是随处出可见。
关于年龄问题,他们认为也有疑问,在竞争皇位的皇子们当中,皇四子胤禛,也就是雍正,在年龄上处于劣势。
根据《庭训格言》中的记载,康熙帝有一次在和皇太后的谈话中表示,在他看来皇三子允祉和皇四子胤禛都已经年过四十,快要进入老年了。康熙帝不大可能,选一位在他看来年龄已经过大的皇子来接班。
至于因为康熙非常喜欢皇四子胤禛,也就是雍正的儿子弘历,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所以增加给传位于皇四子胤禛的砝码,是比较牵强的,而且是片面的。
事实上根据满文档案等材料的记载看康熙帝对皇孙们都是非常喜爱的,特别是对废太子胤礽的儿子和允禵的儿子更加喜爱,这些皇孙中有不少人从小被康熙帝带在身边,得到康熙帝的言传身教。
延伸:根据以上种种怀疑,这部分学者还进一步推论:正因为雍正篡权皇位心里有鬼,在阴间都怕受到父亲和祖先责骂。所以才没有遵循“子随父葬”的习俗,安葬在清东陵来陪伴父亲和祖父,却把自己的陵墓选在相隔数百里外的清西陵。
近代史学界,关于雍正是非正常继位的观点,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历史学家孟森在他的代表作《清世宗入承大统考实》一文,他认为康熙本拟传位给皇十四子允禵,是雍正伪造遗诏,夺得皇位。这也是雍正继位问题,由民间传说成为学术研究课题的重要标志。
在当时,康熙的九个儿子都参与了对皇位的争夺,那么为什么最终能够坐上皇帝宝座的是雍正,也就是康熙的四儿子,而不是其他八个人的一个呢?这个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从雍正的性格来分析,雍正首先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当时,在康熙的儿子里优秀的人有许许多多,雍正属于那种才美不外现的人,他总是把自己的才能藏得严严实实,直到太子在第二次被废了之后,他才开始锋芒必露,让康熙看出了他身上潜质,认为他有做皇帝的能力,最终选了雍正接替他,坐守大清的江山。
而且雍正为人十分的谨慎,他从不会说一些不该说的话,做一些不该做的事,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他的二哥了,其实康熙当时是对二阿哥寄有厚望的,然而二阿哥却一次次的惹恼康熙,这也为雍正之后上位,做好了铺垫。
还有一方面就是与当时雍正的阵营有关,雍正在九个儿子之中完全是凭借一己之力去争夺这个皇位的,他既没有二阿哥那样具有优秀的生母做后盾,更不像八阿哥那样,有九阿哥和十阿哥一起帮助八阿哥争夺皇位,当然当时的康熙皇帝也是看出了这一点,他怕以后出现像武则天,吕雉之类的现象,康熙又讨厌结党营私这一点,怕以后皇位坐不稳,就选了雍正。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雍正能够当上大清的皇帝与内因外因都是有关的。
大家都知道康熙皇帝晚年时,他的儿子们为了夺得继承人的资格可是打的不可开交,康熙皇帝的儿子很多,而且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但是没想到康熙却将皇位传给了平时看起来争权夺利心思不那么明显的四阿哥胤?,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这是为何呢?
关于康熙皇帝为何将皇位传给雍正说法很多,其中还包括改圣旨篡位的说法,当然这都是无稽之谈。但也有不少人认为康熙皇帝之所以传位给四儿子胤?是因为胤?有个好儿子,那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弘历。
清朝的史书上虽然没有记载康熙皇帝传位给雍正是不是因为弘历,但是却记载了康熙对于弘历这个孙子很是喜爱。康熙皇帝是在圆明园中见到弘历的,他非常喜欢这个孙子还将他带回了皇宫找来老师转本教授弘历骑射,而弘历也表现的非常好。据说康熙还找人给弘历算过命说弘历的寿命将来会很长,是个有福之人。这倒是让算命先生说对了,乾隆活了将近九十岁才死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而且康熙皇帝曾经对生下弘历的儿媳说过,你是个有福之人。这个儿媳就是后来的熹妃娘娘,也就是后来乾隆朝的太后。熹妃在雍正时期并不是特别受宠,而且只有弘历一个儿子,所以康熙说她有福当然是指她的这个儿子。这位老太后正因为有个出息的儿子,享尽了荣华富贵才寿终正寝。
也正是因为康熙皇帝喜欢弘历,想让他做将来大清朝的天子,但是总不能直接传位给这个小孩吧,所以康熙皇帝便将皇位传给了弘历的老爹雍正,希望雍正死后将皇位传给弘历,这样就算是实现了他的愿望。当然,正史上对于康熙想传位于弘历而不得已先传位给雍正的事情没有记载。如果是真的,那么康熙皇帝那些处心积虑想要争夺皇位的其他皇子们还不得气的吐血呀。
雍正能在九子夺嫡中胜出,原因如下:
第一,他的才能和务实精神会取得一些人的支持,他的属人戴铎曾向大学士李光地称道其主子:“才德兼全,且恩威并施,大有作为。 ”事实上,在争夺皇储的斗争中,雍正帝提出整顿积习的振作有为的政治方针,与八皇子胤禩的仁义方针相对立,以争取人心。
第二,他善于耍两面派手法,从而欺骗了对手和康熙帝,使政敌不以他为意,没有集中力量对付他,从而轻巧地取得成功。
第三,他有一个集团,在关键时刻用上了力,如通过隆科多稳定京中局势,通过年羹尧控制胤禵和稳定西北地区。
扩展资料:
雍正皇帝继位,民间及野史传闻甚多,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矫诏篡位,认为康熙帝本想传位于皇十四子胤褆,而皇四子胤禛(后来的雍正)串通隆科多将遗诏上的“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
而辽宁省档案馆新馆首度展出的“康熙遗诏”,证明了雍正的合法身份。因为传位诏书中的满文中,“于”和“十”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没有矫饰的可能,而清代汉文诏书中用的都是繁体字,“於”字和“十”字在字形上相去甚远,难以更改。
参考资料:
胤禛——百度百科
康熙选择胤禛继位,除了看中他“处处能以国计民生为念;以社稷江山为重”外,还因为一个人:弘历(雍正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乾隆)。康熙六十一年夏秋两季五个多月,避暑山庄中祖孙两人几乎天天在一起,形影不离。
康熙批阅奏章的时候,小弘历就在旁边磨墨写字。老皇帝时常站起来,走到孙子身边,手把手教他写。接见大臣讨论军国大事,康熙也特批弘历可以留在身边。弘历此时总是懂事地"屏息而侍",大气都不敢出。乖巧的孙子给康熙一生中的最后岁月带来了巨大的欢乐,短短半年之中,祖孙俩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弘历虽然才十二岁,但是他反应之敏捷,举止之精确,非常人可比,康熙还赐给他一件黄马褂。
康熙向来以仁、孝治天下,而弘历有一次随康熙狩猎时射伤了一头鹿,并最后放生了它,这个事情让康熙一下就看中了弘历!这就是所谓的“隔世之君”。
在康熙要去世之前,康熙对朝廷的大学士马齐说过,胤禛的儿子一定会大有作为,像极了小时候的自己,正是因为康熙帝对胤禛之子弘历极为喜爱。弘历即后来的乾隆帝,幼年时聪慧威武,被康熙帝称为“有英雄之气”。康熙帝特意为弘历选择最好的师傅,精心地栽培他。所谓“爱屋及乌”。
康熙为了让弘历可以在日后当上皇帝,在本身就欣赏胤禛的基础上更加坚定传位于胤禛了。而这个真相如果当时的皇子知道是不是要气傻
对于康熙皇帝把皇位传给胤禛的原因,历史上有很多说法。有人怀疑是胤禛偷偷篡改了圣旨,把“十四爷”的“十”字改成了“于”字,这样就是传位给四爷了。不过这个说法很快就被大家否定了,因为清朝的圣旨一般都是汉文和满文两份,因此胤禛两份都改是不太可能的,所以这个说法并不成立。
还有一种就是因为乾隆皇帝弘历了,据说康熙皇帝晚年遇到了弘历,康熙皇帝很喜欢弘历,而且弘历在各方面表现也都很优秀。康熙皇帝还找人看过弘历的生辰八字,是大富大贵与权利的象征。康熙皇帝还亲自教弘历读书写字骑马射箭,交给了他很多的本领。
在康熙皇帝眼中,弘历是十分是个做皇帝的。而弘历又是雍正皇帝胤禛的儿子,因此康熙皇帝把皇位传给了胤禛,然后再让弘历成为太子,这样弘历就可以成为皇帝。这样的说法倒还说得过去,不过康熙皇帝没有看走眼,弘历继位后也成为了非常优秀的皇帝。
扩展资料:
朝鲜《李朝实录》的记载,称康熙弥留之际,召首辅大学士马齐说:“第四子雍亲王胤禛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雍正长子弘晖和次子弘昀早殇,另有一子弘昐还未来得及齿序便死了,第五子弘历就成为康熙所谓的“胤禛第二子”。
此事并没有写进康熙遗诏,也不见于《清圣祖实录》,但清廷留下的史料却称康熙六十年,康熙帝在雍亲王府第一次见到了孙子弘历,见而惊爱,令养育宫中,亲授书课,并带着巡幸热河避暑山庄。据说,康熙曾称弘历的福分会超过自己,并称其生母为有福之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胤禛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