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什么意思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什么意思谁说的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bùfènbùqǐbùfěibùfā]
解释: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 01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要等对方实在无法想明白的时候再去开导他,只有在对方心里明白但不知如何表达时再去开导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举一隅”三句:举出一个角为例来告诉学习的人,而他不能推断其他三个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为他不用心思考。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名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解释: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
出自战国孔子《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扩展资料:
这一章孔子继续谈他的教育***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论语·述而》本篇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愤不启,不悱不发
语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
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举一隅”三句:
名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意思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翻译: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举一个例子不能给你说出三个例子,就不要在重复。
扩展资料:
一、论语篇目介绍
1、学而(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
2、为政(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
3、八佾(主要记录孔子谈论礼乐)
4、里仁(主要讲仁德的道理)
5、公冶长(主要讲评价古今人物及其得失)
6、雍也(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
7、述而(主要记录孔子的容貌和言行)
8、泰伯(主要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
9、子罕(主要记孔子言论,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10、乡党(主要记录孔子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
11、先进(主要记录孔子教育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
12、颜渊(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
13、子路(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为人和为政的道理)
14、宪问(主要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论修身为人之道,以及对古人的评价)
15、卫灵公(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的关于仁德治国方面的言论)
16、季氏(主要记孔子论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礼法治国)
17、阳货(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
18、微子(主要记录古代圣贤事迹、孔子众人周游列国中的言行及周游途中世人对于乱世的看法)
19、子张(主要记录孔子和弟子们探讨求学为道的言论,弟子们对于孔子的敬仰赞颂)
20、尧曰(主要记录古代圣贤的言论和孔子对于为政的论述)
二、举一反三[jǔyīfǎnsān]
释义: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形容善于类推,能由此及彼。
典故:有一天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例子,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例子,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举一反三
释义: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用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读音】
bùfèn bù qǐ,bù fěi bù fā
【注释】
(1)愤:心中想了解却有困难。。
(2)悱:音“匪”,心里有意见想表露却说不出来的样子。
(3)隅:音“鱼”,角落。
(4)复:意思指不会再继续教导。
【原文】
子曰:“不愤(1)不启,不悱(2)不发。举一隅(3)不以三隅反,则不复(4)也。”(《论语·述而第七》)
【出处】
出自《论语·述而》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研析】
孔子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积极与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