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大湾区之声
近日,海关总署印发《支持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全面深化改革***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围绕深港规则对接、跨境要素流动、深港现代服务业综合保税区建设3个方面提出18项支持措施。
在《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方案》发布一周年之际,《若干措施》的发布对进一步优化前海营商环境、促进深港双向合作、支持前海合作区建设高水平对外***门户枢纽提供了具体的政策支撑。
一是推进深港规则对接。为进一步促进深港数据互联、单证互认、监管互助、检验结果互信,海关总署支持推动深港规则制度“软联通”等多个领域先行先试。
二是促进跨境要素便捷流动。为进一步吸引港人港企来前海发展,海关总署推出多项具体措施,致力于提高海关服务质效、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
三是支持建设深港现代服务业综合保税区。为推动区域功能向全球供应链管理服务型、贸易结算型、资源配置型转型、提高货物流通销售效率、便利保税货物在配套上下游企业间流转等目标,海关总署明确要求探索优化进境检验检疫通关模式等多项试点。
“人性化”“小切口”措施着力打通“堵点”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刘青在接受大湾区之声采访时表示,《若干措施》可以视作为具体落实《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方案》这一顶层设计的细化举措。
备受关注的《若干措施》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究竟有多强?刘青认为,《若干措施》如何打通存在于深港两地多个领域的“堵点”值得关注。而针对“堵点”设置的多个“试点”正是18项措施的亮点所在:
打通数据“堵点”:跨境贸易进一步智能化、信息化
在跨境贸易中,大数据和智能化的应用十分重要。《若干措施》提出,支持前海试点建设跨境贸易大数据平台。深港“一单两报”、提单电子化等多项试点将打通数据屏障,缩减通关手续时间,促进贸易便利化,降低跨境交易的各种隐性成本,体现助力打造跨境贸易服务生态系统的政策推动力。
打通人流物流“堵点”:要素流动更灵活、更人性化
跨境服务贸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人员和物资等要素流动。《若干措施》强调,保障香港跨境居民特殊用药要求、便利个人携带宠物跨境往深返港等,让人员流动更灵活、更具人性化。此外“一次检测、一次认证、一体通行”、深港酒类“两地一检”模式、对农产品、食品以外自港进口的部分法检商品检验实施采信等试点措施,都体现出政策制定过程中对各种“堵点”的充分认识,是真诚回应人民群众需求的务实考虑。
打通制度“堵点”:推进高水平对外***
为进一步打造高水平对外***门户枢纽,《若干措施》明确要将前海升级打造为具有深港现代服务业特色的综合保税区。对于境内区外与综合保税区间进出的货物,探索区外企业单侧申报、建立进境科研用生物材料正面清单,深化分级分类管理等试点措施,体现深港规则对接和制度创新在更高水平对外***领域的前沿探索。
海关总署此次发布18项措施,共9次提及“试点”安排,凸显出对制度创新的重视程度。相关分析认为,这18项措施都是从具体、微观的角度推进,预期海关总署将出台更多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体现出改革的渐进性特点。《若干措施》也将为未来其他相关业务领域推出具体改革探索起到先导、示范作用,助力前海合作区打造新时代改革创新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