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唇亡齿寒出自和唇亡齿寒出自左传的哪个片段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唇亡齿寒,唇没有了,牙齿就寒冷。比喻双方息息相关,荣辱与共。接下来分享唇亡齿寒的意思典故及造句。
唇亡齿寒的意思
唇亡齿寒:唇没有了,牙齿就寒冷。比喻双方息息相关,荣辱与共。
出处:《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於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国家、人际之间的关系。
近义词:唇揭齿寒、荣辱与共、息息相关、殃及池鱼、皮之不存。
反义词:隔岸观火、同床异梦、素昧平生、势不两立、水火不容。
唇亡齿寒的典故
唇亡齿寒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对晋国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俗话所说的‘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使者。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出走,说:“虞国过不了年终大祭了,就在这一次假道之行,晋国不用再出兵了。”这年冬天,晋国灭掉了虢国。军队回来,住在虞国的馆舍,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唇亡齿寒造句
1.水和鱼是唇亡齿寒的关系。
2.两国辅车相依,如有一邦被吞,则唇亡齿寒。
3.依战略形势来看,这两国有唇亡齿寒的利害关系。
4.我们两厂关系密切,唇亡齿寒,我们哪能不帮你们渡过难关?
5.你要不救他的公司,少了屏障,唇亡齿寒,下一次的风暴就轮到你了。
“唇亡齿寒”比喻两者互相依存,利益攸关。
此典出自《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春秋时期,秦国的国君秦穆公比齐桓公更有策略,他不但肚量大、毅力强,而且深沉稳健。秦穆公一向埋头苦干,也不跟中原诸侯耍手腕用计谋。他认为要做大事,仅凭一、两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得有精英分子一起协助,于是他殚精竭虑网罗天下的人才,他第一个找到的人物是百里奚。百里奚和宁戚一样,原是替人家牧牛的,秦穆公却请他做宰相。
百里奚是虞国人(虞国,在山西省平陆县东北,在三门峡附近),他去找蹇叔,蹇叔引着他去见大夫宫之奇。宫之奇请他们留在虞国,还说他非要介绍他们去见虞君。蹇叔摇了摇头,说:“虞君贪爱小便宜,不像个大人物。”百里奚说:“唉!我已流浪多年,现在只想安定下来,我就留下来吧!”蹇叔叹了一口气,说:“这也怪不得你,不过,我还是得回去。如果以后你想到我,就到鸣鹿村来找我吧!”从此,百里奚就跟着宫之奇在虞国做大夫,谁知真的不出蹇叔所料,虞君为了贪图小利,竟连国家也葬送了。
公元前六五五年(就是齐桓公纠合诸侯在首止开会那一年),晋献公派大夫荀息到虞国,送上一匹千里马及一对价值连城的玉璧,说:“虢国(又称北虢,在山西省平陆县,在三门峡附近)多次侵犯我们,我们打算跟他们拼个你死我活,贵国可不可以借给我们一条道路,让我们通过?”虞公只是把玩着玉璧,同时鉴赏着千里马,说:“可以!当然可以!”宫之奇劝阻他说:“不行!不行哪!虢国跟咱们的关系,就如同唇齿相依一样,俗话说‘唇亡齿寒’,只要我们两个小国互相帮助,就不至于被别国蹂躏,万一虢国不幸倾覆了,虞国一定也保不住。”虞公反驳说:“人家晋国诚心诚意送来这个无价之宝跟咱们交好,难道咱们小气得连一条道路都不能借人家走走?再说晋国比虢国强盛十倍以上,就算失了一个小国,可是交了一个大国,有什么不好?”宫之奇还想再劝说,却被百里奚拦住了。宫之奇退出来,对百里奚说:“你不帮着我说话也就罢了,为什么要阻挡我?”百里奚说:“跟这种有眼无珠的人讲道理,就好像把珍珠扔在马路上,算了吧!”宫之奇预测虞国难逃灭亡的命运,就悄悄地带着一家人跑了。
晋献公派大将军里克领着大军,如若无人似的穿过虞国的土地,十分顺利地灭了虢国。回程时顺便也灭了虞国,取回了千里马和玉璧。虞公和百里奚都做了俘虏。
唇亡齿寒出自战国时期。
唇亡齿寒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该成语的意思是指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切相关;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典故寓意
虢国和虞国是春秋时期互相依赖的两个小国,它们相互扶持着,才得以在弱肉强食的时代生存下来,但虢公被晋国送来的美女迷住了心窍,进而亡国。虞国国君被晋国送来的宝马和玉璧诱惑住了,最终被俘,亡国。
这个成语有两层寓意,第一层是在遇到事情时不能只图眼前利益,要有长远的眼光。应时刻铭记,天上不会掉馅饼,掉下来的馅饼,不是阴谋,就是陷阱。第二层是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时由于某一事物的消失,使另一事物失去存在的条件。看不出这一点,孤立地静止地看待事物,是要办坏事的。
唇亡齿寒
【词义】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嘴唇没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用法】
用来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一方受到打击,另一方必然不得安宁。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典故】
春秋初期,晋国邻近有虞、虢两个小国。晋献公为了拓展疆土,决定南下攻虢,但虞邻虢的北境,为晋攻虢的必经之途。晋献公害怕二国联合抗晋,于是采用大夫荀息各个击破之计,先向虞借道攻虢,再伺机灭虞。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
年),晋献公派荀息携带美女、骏马等贵重礼品献给虞公,请求借道攻虢。虞公贪利,又被荀息花言巧语所迷惑,不听大臣劝阻,不但应允借道,还自愿作攻虢先锋。晋虞联军攻下虢国重镇下阳,使晋控制了虢虞之间的要道。周惠王二十二年,晋又故计重演向虞借道。虞臣宫之奇用“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明虢、虞地理相连,利害攸关,虢亡虞必亡,劝虞公绝不能答应借道。但虞公认为:晋、虞是同宗,不会相欺,拒不听劝。十月,晋军围攻虢都上阳,十二月破城灭虢。后晋军班师暂住虞国休整,乘虞不备,发动突然袭击,俘虏虞公,灭了虞国。
释义:
嘴唇没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关系(多指两个邻国)十分密切。《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颊骨)车(牙床)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出处:
《左传·哀公八年》:“夫鲁,齐晋之唇,唇亡齿寒,君所知也。”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