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康(华康海报体)

  • 生活
  • 2023-04-19 15:49

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兴镇西北面,有一个叫做花康的小屯,属池花村管辖。屯子三面被青山环拥着,西南处劈出一个豁口,与水南(河池水任至南宁)二级公路接壤。豁口是池花村通往外界的唯一出口。花康屯是池花村行政中心,居住着30多户瑶族人家。大概在一千多年前吧,“莫徭”(在封建社会,湖南武陵山一带的瑶族被称为莫徭,是不服兵役不交粮税生活在深山老林里的民族)的后裔中,一支自称“蓝公”“罗公”“蒙公”“韦公”的四姓族人,沿着云贵高原继续往南迁徙,途经红水河,来到了莽莽苍苍的都安下坳境内,在一个叫做弄品的地方,定居下来。他们在瑶岭河一带开垦荒山,劈出良田,驯养猪鸡牛羊,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眼看着弄品“蓝罗蒙韦”四姓人的势力不断扩张,驻守下坳大兴一带的土司勾结官府,带兵进山征收粮税。年复一年,苛捐杂税不堪重负。四姓人在头领“蓝达”的带领下,与官府对抗,最终寡不敌众。为了保存势力,繁衍后代,四姓人便在弄品坳一块挺立着的四方巨石旁边,宰杀了一头已经生了十二胎猪仔的母猪聚餐。四姓人喝着浓醇的米酒,唱着悲凄的古歌,依依道别。蓝姓人逃往了板升七百弄,罗姓人迁往下坳瑶岭,蒙姓人下到大兴隆福,韦姓人移往保平九圩……

这就是都安瑶族史里的“耶鼎耶叠”典故。耶鼎耶叠,就是挺立着的四方巨石。提起这块大石头,生活在红水河两岸“蓝罗蒙韦”四姓人后裔,无不伤心掉泪。“耶鼎耶叠”,是维系着四姓族人血脉的唯一境地。

花康的“蒙”姓族人,连夜打着火把,穿越猫头鹰把守的岩洞,连续奔走三天三夜,来到了这处三面环山的原始森林。布努瑶崇拜高山,他们根据“高山”的瑶语谐音,把三面环山中间耸立着一座竹笋青山的这个地方,称为“花康”。

花康,是瑶语的谐音,乃雄伟险峻的高山之意。

红水河流经千年,民族之魂在河的两岸生根开花。刀耕火种的“莫徭”啊,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改为了“瑶”民族,唱着《没有***就没有新中国》,从部落氏族社会直接走进了社会主义社会,过上了当家做主的日子。可是,身居九分石头一分土大石山区深处的瑶族同胞,仅仅依靠着种植玉米、红薯、南瓜、小米,饲养几头猪,想过上甘甜美好的日子,其难度是相当的不容易呢。看着山外水美田肥丰衣足食的人家,住在茅草屋里不通公路点着煤油灯过日子的瑶族同胞啊,有说不出的苦,道不尽的难。他们多么希望能早日喝上甘甜的清泉,住上稳固的房子,过上山外人衣食无忧的新生活呀。

改革***的春风吹拂了三十多年。那股暖风吹呀吹,吹过了山峰,吹醒了大地,就是吹不到闭塞的瑶山里。千年的花康人,也和其他地方的瑶族同胞一样,都在期待着暖风吹到的时刻。

2009年10月,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与花康村民亲切交谈。作者供图

2009年10月下旬的一天,秋风吹过了山岗,吹拂着高山深弄,吹到了花康瑶寨。太阳露出了笑脸,画眉鸟在花康屯竹林里唱着美妙动听的歌谣。一大早,池花村的党支书、花康人蒙有坤早早就起来了。他抬高了嗓门喊道:亲朋好友们,兄弟姐妹们,邻里乡亲们,大家都听好啦——今天,自治区大领导来我们花康屯开展调研工作,要开发我们瑶山哩……

“东甫劳”要来我们花康了,花康有希望了!

我们盼来盼去,盼了千百年,终于盼来了“东甫劳”啦!

红水河大瑶山的布努瑶,把当官为人民服务的,统称为“东甫劳”。花康屯的瑶族同胞奔走相告。一会儿,村中央一幢石瓦结构的村委会办公房前的小广场上,站满了人。大家都在等待着“东甫劳”的到来。那时候的花康屯,有28户人家,村民庭院和屯内道路开始实施了硬化、美化、绿化、亮化,村容村貌干净整洁,正以“坚持科学发展,打造瑶族文化新村”为主题,以“兴产业,促发展,强基础,美环境”为载体,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上午十点多,花康屯里,铜鼓敲起来了,唢呐奏响了。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同志,在时任河池市领导蓝天立、谢志刚的陪同下,走进了鸟语花香的花康屯。村支书蒙有坤家里的茶几上,摆着果篮。村民们围着郭书记。拉起了家常。

“村里的农作物主要是什么?”“人畜饮水有没有问题?”“新农合实施的情况是怎么样?”“制约本村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群众最希望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从生产生活细节到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的情况,郭书记一一详细询问村民。

当了解到村里最突出的问题是产业发展缓慢,希望***多支持村民搞科学种养、提供更多的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时,郭书记说:“村两委要继续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理清本村经济发展的思路,特别是要结合本村的传统特点优势,坚持发展特色产业,找准农民易于掌握和推广的实用技术以及新技术,走出一条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让广大群众满意。”

郭书记还叮嘱随同的河池市领导以及都安领导:“针对河池山多地少的特点,因地制宜,把‘山’的潜力挖掘出来,把‘山’的文章做好做透,形成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一定要想办法在农业上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打造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农业产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秋风轻轻吹拂着。花康瑶寨的山岗上,迎秋的山花,吐露出芬芳的香气。蜜蜂在花间飞舞,采摘花蜜。

郭书记挥手向花康瑶族同胞作别。村民们唱起了古老的曲调唱起新歌:

科学发展思路开,

花康新村建起来;

同心描绘好前景,

瑶寨人民乐开怀!

初夏的风,吹开了山花。2013年5月17日下午,时任自治区副主席蓝天立来到了花康瑶寨。当时,“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的现场会在都安召开。这时候的花康瑶寨,已经是远近闻名的瑶族文化新村,村容村貌改造,是瑶山文明的新亮点。

蓝天立将垃圾桶、手推车等设备交到了瑶族群众手中,他叮嘱大家:“要把家园清洁好,装扮好,让家园像你们身上的服装一样五彩美丽,环境卫生要保持好,要长期做。花康瑶族村,是一个民族特色旅游乡村。只有把环境卫生搞好了,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参观旅游,促进产业增长、农民增收。”

村支书蒙绍坤表态:“我们村两委一定要带领好群众,把花康屯、把池花村的环境搞得像我们的民族服装一样干净漂亮。我们也有信心把农家乐搞起来,促进产业发展、农民增收。

也是在那一年盛夏的8月2日,时任自治区***主席陈武同志,冒着酷暑来到了花康屯,进行脱贫攻坚扶贫开发调研工作。那时候的池花村,是自治区“整村推进”的贫困村,依靠近年大力发展种植糖蔗、核桃、瑶药、瑶锦鸡等扶贫产业,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有效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

在贫困户蒙立恒的家里,陈武与主人一起麻(掰)玉米拉家常,他问蒙立恒:“你家里有几亩地?年收入多少?学校离家远不远?孩子在学校里吃上营养餐了吗?”蒙立恒都一一作答。在党员蒙绍犹家里,陈武对这位自力更生、带领乡亲们发展产业的退伍军人表示敬佩,他勉励蒙绍犹继续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不仅要创富,还要带富。他鼓励大家要增强信心,开动脑筋,不等不靠,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开拓进取,早日脱贫致富。

在花康屯小广场,陈武与基层干部群众围坐在一起,共商脱贫致富良策。陈武主席对身边的领导和陪同人员说:“各级各部门必须深刻认识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转作风、接地气,以更实的作风和更大的力度,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我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4年5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花康屯。刘宇摄

花康屯,就像一个被大人们亲昵着呵护着的梦中襁褓,幸福而安详。花康屯,就是一处被人青睐令人向往的瑶山花园,美丽而大方。2014年5月5日,花康屯迎来了最大的“东甫劳”——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同志。密洛陀文化传承人蒙福先清楚地记得,那一天,花康屯上空是蓝色的,蓝色的天空中飘着一朵朵纯洁的白云。花康屯的树上,鸟儿追逐嬉戏,蜜蜂园里,蜂儿“嗡嗡”飞舞。一切都显得那么的和谐,一切都是那么的温馨。

下午三点多,几部小车停在花康屯的小广场上。车上走下来一个熟悉的身影。蒙福先在《新闻联播》上见到过这个人物,她一眼就认得出,那是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一种崇敬的心情油然而生。迁徙到花康的“耶鼎耶叠”后裔,历经了千年的沧桑巨变,饮尽了人间的血泪史,如今终于迎来了治国理政的“东甫劳”。蒙福先感觉自己的心在砰砰跳动,血液在身上急速地涌动着。

小广场的石桌上,摆上了花康人自己酿制的蜂蜜茶。作为群众代表,组织上安排蒙福先坐在汪洋副总理的旁边。

汪洋副总理问蒙福先:“您今年多大了?家里怎么样?”

蒙福先说自己有61岁了,有两个女儿四个孙子。女儿女婿都在广东打工,孙子在村里读书。

汪洋副总理又问:“女儿女婿在广东打工,收入怎么样呢?”

蒙福先理了理额头的汗发,笑着回答汪副总理:“收入还不错,我两个女儿和女婿,每个月每家的收入有七八千吧。他们都按时寄钱回来给我呢!”

那一天,汪洋副总理一副慈祥的面孔,一直在蒙福先的脑海里浮现着。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千多个日子,可是,汪洋副总理的声音,一直还在她的耳边回响。汪洋副总理说:“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党和***的职责所在。老百姓依靠党,那是对党的信任。党的领导干部,一定不要辜负这份信任!”

阳光斜照在石桌上,透射出一些炫丽光点。蝉儿在林间鸣唱,鸟儿在树上欢跳。随同的自治区、市县领导坐在一旁,仔细聆听着汪副总理的教导。汪副总理的话掷地有声,他说:“在扶贫工作中,我们每一位干部,要认真做好贫困人口的建档立卡工作,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从贫困群众的需要出发,着力解决突出的问题,通过劳务输出、特色种养、开发乡村旅游等多种途径,提高扶贫开发实效。要把扶贫成效作为贫困县主要考核指标,建立约束和退出机制,调动脱贫积极性。当地基层干部群众要以‘雄心征服千层岭,壮志压倒万重山’精神搞扶贫开发,苦干加实干,尽早实现脱贫致富梦想。”

考察的队伍离开了花康屯。水南二级路边的山头,悬挂着一轮鲜红的太阳。金色的阳光斜照着花康瑶寨,一栋栋房屋笼罩在金色的光环中,美丽极了!

一曲激越的布努山歌在瑶寨的上空飘荡开来:

奔腾的红水河呀,是血泪化作的,

那是布努人奋斗的激流;

天上的太阳吔,是金子做的,

那是党的一颗心咧……

作者瑶鹰在花康屯采访。作者供图

(作者简介:瑶鹰,原名蓝振林,瑶族,广西巴马人。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37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曾在《民族文学》《中华文学选刊》《广西文学》《芳草》《红豆》《南方文学》等刊物发表小说、散文多篇,著有散文集《故事像花瓣一样飘满故乡》。现供职于巴马瑶族自治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猜你喜欢